第10版:课改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5月20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这里出发走向理想未来
□ 郭 锋

  小时候,小伙伴眼中最美好的职业有两个:一个是供销社的售货员,另一个是信用社的营业员。原因在于,前者手上有诸多贫乏年代难得一见的物品,没准儿可以随时拣出两颗糖搁嘴里,美美地品上一阵儿,多惬意啊;至于天天指头打点着钞票的后者,就更不需要对这项工作的诱人之处细加描述了。

  时过境迁。如今,我们当然知道商店里的糖果是不能给售货员随便享用的,哪怕只有一粒;而银行里的钞票更是不能为营业员轻易取用,哪怕只有一分。因为儿童幼稚的心性与浅薄的经历,才产生了之前那般可笑的理解。简单地看,这只是童蒙无知;往深处说,这叫作人际隔膜——因为不明所以,故而胡乱猜测、凭空想象、生出误解,以至于酿出笑话。这样的事放在今天也依然常见,即便是在成人社会,也有“隔行如隔山”的定论。

  相比淡漠而言,隔膜导致的误解其实不算什么。在电影《史密斯夫妇》里,夫妇二人只知道对方公开的职业身份,但对彼此的工作内容却全然不知。这中间固然有保密的成分,但此种状态无疑也暗示着现代人的某种通病——因为职业的社会化细分,因为忙碌,人们陷于只能关注到自己的状态,如果不是出于实际需要,人们往往忘记了把目光投向身边的人,即使是自己的亲人。

  如果教育只是要求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隔膜无疑将会加重。在我们开设的职业认知与体验课程中,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故事,比如一个旅游规划师在儿子眼中就是一个天南海北游山玩水、吃香喝辣的顽主,殊不知,这位妈妈总是出入荒山野岭,从事的是许多男人都无法胜任的旅游“拓荒牛”一样的工作。

  通过职业这个管道了解自己的亲人,了解身边的他人,进而了解整个社会和生活,是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不是闭锁于书本、禁锢于围墙,从而自困于视线的独角戏。而且,即使要学好书本,丰富头脑,也必须借助于真实的社会与鲜活的生活。更何况,每一个孩子都是最终要走向社会的人。

  是的,每一个孩子最终都要走向社会。每一种职业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只是以某个名词的形式出现,而应该呈现给儿童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和五彩斑斓的世界,从内心深处激发出儿童自我发展与完善的精神力量,引导和激励儿童走向理想的未来。也许,他最终并不能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那种人,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一定会在某个相似的方面成就自己。

  (作者系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实验学校校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从这里出发走向理想未来
一次师生与家长共同成长的经历
“体验”未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