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教育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5月20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对话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荣誉理事长李锦韬
□ 本报记者 吴绍芬

  李锦韬,1936年生,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沈阳市一三四中学原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荣誉理事长,辽宁省劳模协会会长,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兼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

  ·中国要真正出现一批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校,一批能开发每个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学校。

  ·学校教育不仅要面向全体,而且要真正面向每一个人。

  ·学校要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家长满意、学生能享受到幸福,能为生命成长创造适合发展的空间。

  ·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时代,最重要的不是教师怎么教,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更好地解放学生。

  ·李锦韬身上有许多传奇:从一名普通高中数学教师破格提拔为校级领导,将一所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学生生源质量低的初中薄弱校办成了优质校;在担任沈阳市教育专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之后,兼任一所国际学校校长,将年亏损100多万元的学校扭亏为赢,一跃成为沈阳市民办示范校。离开校长和教育局行政负责人的岗位后,他又一直担任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在李锦韬教育思想暨从教60周年座谈会召开之际,本报对他进行了专访。

  

  改变观念是最重要的

  本报记者:在许多人看来,您是“改薄”的行家。您认为改变薄弱校的现状和面貌,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李锦韬: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改造了两所薄弱校,一所是沈阳市一三四中学,一所是沈阳市华新国际学校。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办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是培养人的,对一所学校来说,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一个是不合格的,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不合格,甚至会酿成家庭悲剧。所以,我们要对学校的每一个学生负责。

  我做沈阳市一三四中学校长时,正值改革开放。我首先做的是根据面向“四化”建设的任务,增强改变薄弱初中面貌的紧迫感、责任感,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广大教师所理解、所认识,并变成自觉行动。

  人才是多方面、多层次、多规格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种子”,学校要创造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与条件,让他们生长得更好。在转变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我抓住人才观这一核心,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在办学实践中,我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用一个标准、一个框子要求与衡量学生,在学习上要求他们各科平均发展是一种潜在的危险,这样反倒会埋没甚至毁掉一批人才。过度学习、片面追求分数会牺牲学生自由成长的机会,学校在某种程度就会成为智慧的屠宰场。人才观更新了,其他观念自然会随之更新,学校要不断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

  本报记者:您如何以理念为先导,做好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

  李锦韬:有了思想上的转变,我开始和教师们一起共同进行顶层设计与教育改革实践。教育教学的目标如果仅仅定位在知识传授上,就太单一了,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要实现知识传授、发展智能、培养品质、训练方法的有机统一,彼此相互促进、融为一体。

  教育不是简单地通过学校的单项改革就能达成目标,必须是综合性、成体系。意识到这点后,我们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提出“基础牢、智能高、品质好、体魄强、特长扬”的目标,构建起“四三一体”的培养体系,即在教学中形成能学、爱学、会学、创新四个层次,构建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四个协同教育的主体,并坚持主体性、整体性、实践性、综合反馈四项原则。正是在这样的共识下,改革让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我在担任沈阳市华新国际学校校长时,也是这样做的。就是在这样的实践中,我越来越意识到:教育必须回归教育本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是促进人的解放与主体性的发挥。办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要面向每个人,在这样的理念下,我提出保证学生每天有5小时左右的自由支配时间,并开发钢琴课、舞蹈课,组建合唱团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发挥特长。每年开展两次春秋游活动,每年两次给学生提供出国考察的机会,让学生充分亲近大自然,同时进行国际交流。这样带来的结果,是让全体学生有了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成长路径,这种教育的样态能更好地培养有活力、聪明的学生。直到现在,许多学生还来看我,说“这是一生最值得怀念的学校”。

  事实证明,改变学校落后面貌要治本,而治本的核心是改变教育理念。一个先进正确的教育理念一旦被广大教师所认识、所接受,就会转化为巨大的力量,会使学校迸发活力,实现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从“工具人”到“发展的人”

  本报记者:您拥有丰富的办学实践经验,后来又一直在行政岗位上,对教师队伍建设有了更多的体会。您觉得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李锦韬:在办学的过程中,我当时提出要用8年时间把一所薄弱校变成沈阳市一流学校时,校内就有不少教师嘲笑我说:“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教师队伍没有激情,你如何指望学校的教学有激情?教师队伍能力得不到提升,你如何指望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综合水平能有跃升?我们总说,要跳出“工具人”的培养怪圈,转向“发展的人”的培养,那么,首先需要下大力气建设一支政治觉悟高、事业心强、业务素质好、有志气的教师队伍,要育天下桃李,先要育好园丁。

  教师要有为改革无私奉献的精神。学校开展“以价值观导向为核心,以事业心、责任感为重点,以倡导奉献精神为突破口”的师德教育,非常有用。比如,我们可以邀请全国劳动模范做报告,邀请专家做政治形势、改革形势、道德教育等报告,通过一次次活动、一场场报告,让教师的心灵中产生强烈的振动,一种奋发进取、努力工作、自觉投身学校改革的激情便油然而生。

  我一直要求教师有拼搏献身、求实进取、改革创新、刻苦学习、团结友爱、甘当人梯、爱校如家的精神。教师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学生才能更好效仿。有一次,有一位从外地到我校“私访”的教师,深为学校教师的责任心和工作热忱而感动,当他询问什么原因能使教师们干劲这么足时,教师们开玩笑地说,“是领导给我们吃了‘迷魂药’了。我们一天到晚只想做事情。”

  在提高教师思想素质的同时,我们必须给教师添发展动力,促成长活力。比如,组织教师系统进修,广泛开展群众性教研活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教育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重心要由“教”转到“学”

  本报记者:育人的主渠道在课堂,现在许多学校都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您认为我们的课堂存在哪些问题?

  李锦韬: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发现有相当多的学校教学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课堂讲得多、练得多、作业多、补课多、考试多的问题。这种课堂,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时间少,自己安排学习内容的时间少,参加课外及其他活动的时间少,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主要的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宗旨,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大一统呈现出来的弊端日益突出。

  本报记者:您觉得改革的重心应该放在哪?在您看来,什么是理想的好课堂?

  李锦韬:要突破“为教出发”,“为教服务”的“教师讲、学生听”模式,真正实现四个转变:变课堂同时为学堂;变只传授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质;变教学生学会的同时要教学生会学;变“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分类推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展现学生的特长。要高效率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既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又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所以,课堂教学的好坏,要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能不能积极主动地学,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是教师能不能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给予点拨、指导、帮助,使课堂中的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实现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的统一。

  本报记者: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李锦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这一重要资源,不代替教材重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不代替学生自己经一定努力能做出的评价;不代替学生自己应进行的思考。教师应把力量放在全面深刻掌握教材,研究教材结构特点,在认识上高出一筹,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帮助学生用重点统帅全局;研究各类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达到充分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既要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灵活机动,以适应千变万化的要求,促进学生更上一层楼。

  归根结底,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一种独立的、主动的认识活动。教只是外因,最终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这种能力,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可靠的基础。经过学习、实践和总结,我们曾提出过启导、读练、评讲、深化的方法,成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般程式。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活动,现在不少学校提出了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开展社团活动等,为学生主动学习、实践开辟了更大的空间,这些都是很好的举措。有的学校,不再像过去每节课必须是45分钟,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长短课时,有的学校将系统性学习放到上午,下午多安排一些自习、班会、体育活动、课外活动、报告讲座、竞赛活动等;还有的学校在早些年就开始进行“自学辅导法”、“诱导发现法”、“知能道融合”、“以实验带教学”等各种改革实验,这些学校都在通过自己的实践深入探讨和实践教育规律,以点带面,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本报记者:教育教学的改革,归根结底是要推进教育走向成功。在您眼里,您希望看到的教育景象是什么样子的?

  李锦韬: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旧的传统观念、利益固化的樊篱,这些挑战和障碍必须打破。我希望看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喜人局面,学校真正变成让学生幸福、家长幸福的乐园。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长处或特长,但常常被表现出的明显缺点掩盖着,我们不易发现。所以,教育者要善于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特长和闪光点,并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使他们逐步享受成功的喜悦。只有感受到了教师的关怀和信任、集体的温暖、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才能唤起学生向上的积极性,一批优秀人才才能涌现出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教育,还可以这样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