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师工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6月24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参小”,乃“高参”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的启示
□ 见习记者 陈佳邑 □ 本报记者 郭 瑞 金 锐

  一方面是小学教育特色发展需要高水平的师资、课程团队做智力支撑,一方面是高校师范教育需要转化培养成果和选择实训基地,如何让高校和小学打破各自“关门办学”的格局?2014年,北京市教委推出了“高参小”项目,开启了一场构建“大教育”的“破冰行动”。

  一只只可爱的“小羊羔”、一出出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一场活灵活现的“羊年羊镇顶咩咩大赛”。这个由北京市第171中学青年湖小学部一年级学生带来的舞蹈《快乐的小羊羔》,博得了在场评委和观众的阵阵掌声。最终,该舞蹈荣获北京市东城区艺术节集体舞比赛一等奖。

  然而,就在一年前,这所学校还在为学生的美育发展而一筹莫展。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北联大”)的“高参小”项目向学校伸出了橄榄枝,帮助那些还未找到自身发展特色的小学寻到了“独树一帜”的方向,也让高校在师范生培养上汲取了充分的养分。

  启示一:高校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开发能力有效助力小学教育特色发展

  所谓“高参小”项目,顾名思义就是让高校参与到小学教育中。

  2014年6月,北京市教委打破高校与小学各自“关门办学”的高墙,在全国首次开启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特色发展的项目。北京市教委遴选了中国戏曲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等20所高校及社会团体,与东城、西城等多个区县教委签署合作协议,结对共建140余所小学。通过挂牌建设基地学校和特色学校、建立艺术家工作室和体育俱乐部等方式,与结对小学进行交流沟通、互帮互助,进而推动小学体育、美育的全方位、多样化、深层次开展。

  “过去我们只能依靠音乐、美术课来开展艺术教育,在提供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方面受到了限制,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谈到为何要开展“高参小”项目,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王军说,高校可以利用其丰富的教师、课程等专业资源,通过资深教授、优秀师范生等群体,将戏剧、舞蹈等专业课程引入中小学,为其落实素质教育提供新平台,让一些难以办出特色的学校在这个平台上找到自己的亮点。

  “作为20所高校中的一员,我们与东城区171中学青年湖小学部、西城区厂桥小学等7所小学对接。”北联大师范学院副院长汪艳丽介绍,一年来,学校为这7所小学的1000多名一年级学生提供了包括国画、软陶、健美操、国学、心理健康等在内的约120余节课程及活动,每周组织各专业的优秀师生前往授课,提供的特色课程累计达5000余课时。

  “去年4-6月是开启‘高参小’项目的调研试点时期,也是工作相对盲目被动的阶段。”汪艳丽说,由于“高参小”项目在国内尚属首次,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特别是对于作为活动主体的高校来说,更是压力重重,“基本上是每所小学提出各自的需求,然后我们尽可能地去满足”。

  但是,“高参小”项目作为高校与小学融合发展的桥梁,实现双赢才是项目实施的应有之义。高校不仅要助力小学补齐短板、扬起长板,同时也要借力完成自身师范人才的培养。

  于是,北联大开始转变被动应对态势,发起“主动出击”。

  通过到共建学校进行实地调研、与一线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北联大在详细了解各小学现状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以师范学院为主体,广告学院、特殊教育学院等为支持,正式成立了北京联合大学“高参小”项目组,下设学科课程开发部、宣传与社团活动部、网络技术支持部等部门。项目组围绕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授课团队、授课形式、开课方式、新闻宣传、经费管理、课程巡视与效果反馈等8个方面做出顶层设计,推出了2015上半年的7个折子工程,即一群拓展型课程开发,一组竞赛指导,一套校本教材,一类特色报告,一个高参小工作网站,一次成果汇演,一期全国拓展型课程研讨会议。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北联大师范学院在7所小学开发的课程数量翻了一番。根据各学校的不同需求、未来发展方向以及自身的专业优势,形成了自己的“课程菜单”,包括啦啦操、机器人、扎染、美食心理学等25门课程,涵盖体育、科技、国学、心理学等7大领域,每个领域都有一个专业的教师团队。“我们不再是被动‘防守’,学校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我们提供一个菜单式的课程清单,让对接小学自主选择。根据不同学校的特色或定位,有意识地引领他们更好地拓展、发展。”看到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思路愈来愈明晰,汪艳丽说,“我们现在感觉在‘高参小’项目的探索中越来越上手了”。

  启示二:高校参与小学教育的指导思想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素养

  “高参小”项目仅仅是为小学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教授孩子习得某项艺术技能吗?当然不是。

  “高校为小学提供课程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在短期内掌握某项技能,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某一门课程来培养、提升孩子的某种意识,从而对其他的相关课程起到支持和互助的作用。”北礼士路第一小学挂职校长杨晓钟说,教授技能不是目的,我们的教育要对孩子的终身负责。

  为了提高高校与小学之间的对接质量和效率,北联大选派本校7名业务骨干,分别担任7所共建小学的挂职校长,直接负责两校之间的各项对接工作。

  “刚开始以为所谓的挂职校长就是充当沟通联系人的角色,负责两校间各种琐碎的事务。但后来发现,我们的责任远远不止于此。”谈起初任挂职校长时的感受,北联大教师杨晓钟如是说。

  由于北礼士路第一小学的主打特色是英语,所以在项目启动初期,该校对于以体育、美育为扶持重点的“高参小”项目并没有太大的热情,然而随着北联大剪贴画课程的引入,北礼士路一小的参与态度开始逐渐转变。

  北礼士路第一小学一名数学教师曾向杨晓钟抱怨,一年级数学中有一个章节是关于七巧板的学习,每每讲到这一节,数学教师就会特别头疼,因为许多孩子不会使用剪刀,不会剪纸,因此制作一副七巧板往往要花费大半节的课时,极大地影响了课程进度。然而,随着剪贴画课程走进校园,“10分钟完成七巧板的教学已不再是件难事,再往后,数学课的教学效率也越来越高”。

  “剪贴画课程并不只是为了单纯教孩子学会用剪刀、剪纸画,关键在于学生空间意识和立体思维等抽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动手剪纸,提升空间想象能力,这不仅对于数学,对于今后逻辑学、物理学等抽象类学科的学习都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杨晓钟说。

  对此,担任北京市第171中学青年湖小学部挂职校长的郝凤涛也有同感。在青年湖小学,“高参小”项目组根据学校需求,并结合自身专业优势,重点引入了“科学探索”和“机器人”等科技类课程,每一节课都会包含理论知识、实验操作、生活应用和自我思考等4部分内容,将理论研究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不仅打消了小孩子对于传统课堂中生硬的科技知识传授的抵触情绪,还极大提升了一年级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学生们不仅把知识仅仅当作是课堂的衍生物,而是学会了从生活中去发现科学、探索科学。”说到这儿,郝凤涛欣慰地笑了。

  除了对课程学习方面感触颇多外,“高参小”项目也让高校师生开始从心底理解教育。“教育根植于爱,教育中一定要有爱。”郝凤涛说,发自内心的感动是促使她做这项工作的动力所在。孩子们一到大课间,就经常将她围起来,一边和她聊天,一边帮她揉胳膊揉腿。“那一刻我觉得,这份工作再苦再累也都值了”。

  启示三:通过“高参小”教学实践反思师范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有效对接

  “高参小”项目为高校培养实用型师范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从课程的开发、设计,到课堂的实际教学,再到“高参小”系列教材的编写,北联大都将本校师范生放到参与的主体位置,打破传统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尽可能搭建实践场。

  在参与项目的师范生挑选上,北联大有着极为严格的遴选标准。师范生要么成绩优秀,要么在相关的教学比赛中获过名次。学校还会向辅导员、任课教师了解实际情况,确保遴选出来的“小老师”质量。此外,在实地授课之前,专业团队还会帮助师范生一起备课,并进行模拟讲课,学校教师和领导进行点评指导。据汪艳丽介绍,师范生实际教学采用“3+3+10”模式,即一个教师带两个学生,形成3人团队,教师先上3次课,学生观摩;随后,学生上10次课,教师观摩。

  从备课到磨课,从观摩到亲自上台授课,从布置练习到批改作业,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都有师生的共同参与和研习。通过“高参小”项目,北联大打造出培养师范生的全新模式。

  “虽然在去小学之前,我已经有了许多次模拟课堂教学的经历,但是初入真实的教室,面对一群懵懂的小学生,我还是发现,现实离书本太远。”作为“高参小”项目首批上台讲课的师范生,北联大师范学院学生朱源如此坦言。

  作为教授国学课的北联大师范学院学生牛瑞祺,则从跌跌撞撞的实际教学中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教学法。在讲《弟子规》时,许多学生看都看不懂,让其背诵就更比登天还难。这可让牛瑞祺郁闷坏了!通过几番对师兄师姐的请教,并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牛瑞祺“突发奇想”,如果把字数相同的《弟子规》加上节拍编入曲子,再让孩子们跟随音乐的节奏一起诵读,是不是就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几次尝试,孩子们不仅喜欢上了读唱《弟子规》,而且往往一节课下来,还能记住八九不离十的内容。

  “学的无用,用的不学”,亲身体验让牛瑞祺深刻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对于师范生来说,大学校园的课堂很重要,但是社会实践的课堂更重要。

  讲授科技课的李汐寒对此也深有体会。“之前对于教学的认知太过理论,对于学生的理解也过于理想化,以为小学生只需要教师单向地教给他们知识就够了”。一到下课时间,孩子们都喜欢跑过来围着李汐寒询问各种问题,天上的、地下的……“那时候只恨自己才疏学浅,学问浅薄”,现在只要一回学校,李汐寒便会竭尽所能去拓展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以免下次被孩子们问红了脸”。孩子们经常会自制各种各样的小礼物送给李汐寒,“虽然都是很小很简单的物件,但是从中我体会到了孩子们对我的信任和依赖,让我有一种存在感。”李汐寒说。

  “对这些一年级孩子付出的爱和教育,可能暂时或者以后都看不到回报,但是他们给我的幸福感永远都在。”朱源深情地说道。

  在“高参小”项目的实践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比如,在课程开发设计中杨晓钟发现,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师范类专业课与中小学的相关性并不大,这不利于师范生今后快速适应一线教学工作;厂桥小学挂职校长李书群也提出,师范生平日上课时间比较多,为小学生授课在日程安排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高参小’项目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高校与小学各有自身优势,也各有自身发展需求,‘高参小’项目是站在全新的视角,用新的资源观和人才观统筹教育资源,实现多元教育要素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同时,还需要高校和小学一起,进一步深入探索。”汪艳丽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高参小”,乃“高参”
“高参小”项目
小学校长感悟
“高参小”项目课程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