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名园解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7月2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
□ 本报记者 解成君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始建于1915年,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第一批“示范幼儿园”、“人民满意的幼儿园”、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北京市“十佳幼儿园”。

  “崇尚学术研究,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及保教工作质量的提高”是北师大实验幼儿园一直以来的传统。在“传承、借鉴、融合、创新”的发展过程中,该园不断进行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发展课程,走出了“以儿童为本”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实践之路。自20世纪50年代起,幼儿园就承担了培训全国各地幼儿园教师与园长的任务;近年来,还积极承担了全国范围内的多项支教任务。

  “小花,喝饱水了,要和我一样快快长大哦。”走进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常常会看到这样“有爱”的一幕:一个小男孩站在挂满绿植的墙前面,一边拿着喷壶给瓶子里的小花小草浇水,一边与它们窃窃地聊天。

  “环境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教育资源。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创设出‘有准备的环境’,不仅要供幼儿欣赏,还要尽可能地引发幼儿与环境或材料的进一步互动。”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总园长黄珊说。

  百年演绎“以儿童为本”

  在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北师大实验幼儿园长期有着重视环境教育价值的优良传统。早在1932年,时任园长焦真就提到“倘有动植物园之设备,使儿童对此自然现象,日与耳目相接触则于潜移默化之中,造成将来自然科学之基础,其有利于儿童教育”,从中可见其希望能够扩大园舍,增设动植物园的心愿。此后不久,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就开始着手为孩子们修建“动物场”和“洋娃娃房”。

  到了上世纪40年代,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又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和挖掘园外环境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的过程中学习,由此开始形成了“春游动物园、秋游天安门”的传统;到了上世纪50年代,教师已经有意识地邀请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在当时的苏联专家指导下,做值日生的小朋友穿着围裙、戴着帽子,为其他小朋友摆碗筷,也陆续有了照顾植物的活动;到了上世纪60年代,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园史照片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大班幼儿在学习为娃娃拆洗衣服、缝补被褥,以及中班小朋友在院子里给萝卜苗浇水;进入上世纪90年代,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专家的指导下,积极参加“幼儿和谐发展教育”课题和开展“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的实验,逐渐在开放式活动区、墙壁布置和创设“有准备的环境”等方面,开始了深入研究。

  到了二十一世纪,“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越来越清晰,开始渗透并指导着幼儿园教育教学、环境创设、师幼互动等全领域、全方位的工作。

  关于环境创设的三个基本问题

  北师大实验幼儿园校本部园执行园长杜军告诉记者,创设“以儿童为本”的幼儿园环境,教师首先必须厘清三个问题:第一,明确环境创设的出发点是什么,即“做什么”的问题;第二,明确环境创设的原则是什么,即“怎么做”的问题;第三,明确环境创设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即“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三个基本问题,才能够帮助教师明晰什么样的环境是“以儿童为本”的环境,也才能够帮助教师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找到抓手和方向。

  譬如,大二班的老师在观察中发现,本班区域活动时,进入美工区活动的幼儿往往都是固定的几个女孩子,其他大部分幼儿很少去。为了激发更多的幼儿进入美工区活动的兴趣,老师将美工区旁边的墙面变成了“小小画家展”的展示墙,每周展出两个幼儿的简介及作品,幼儿可自选作品、自愿报名。进行这样的环境创设之后,老师发现,选择美工区活动的幼儿多了,同时,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幼儿在美工区的活动也开始有了更多的主动性,他们会主动探索不同材料的特性,会有意识地展现个人的创意和才能。

  有了前期的观察,教师才能针对本班幼儿的现状,通过创设相应的环境,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并最终促进幼儿的发展。杜军说:“我们要求教师在环境创设之前,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表现形式的选择,都要充分考虑并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要能够激发和满足幼儿的兴趣。只有本着这样的出发点,才有可能创设出幼儿乐于参与其中并且能够获得发展的环境。”

  在杜军看来,“如果说父母和教师是孩子的第一、第二位教师,那么,环境就是孩子的第三位教师。环境不仅是被动的教育内容,更是主动的教育者。”因此,在确定环境创设主题与内容时,幼儿园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凸显环境的教育性。如,幼儿园的“秋实博物馆”陈列着玉米、高粱、向日葵等植物的完整植株,并附有对相关植物特点及习性的简单介绍,体现了科学领域的教育内容;再如,将秋天的果实与“好吃的饭菜”建立联系,通过展现营养金字塔和幼儿用橡皮泥捏塑的各种果实,培养幼儿对饭菜的兴趣和均衡营养意识,体现了健康领域的教育内容等。

  让环境与幼儿有效“对话”

  幼儿不仅是环境创设的主体,同时也是环境的主人。为了能让环境与幼儿进行有效“对话”,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各班教师会主动邀请幼儿参与到各种环境的创设过程中,让幼儿在其中体验专注、愉悦、新奇与成就感。

  在幼儿园东楼二层,记者看到婴小混龄班的幼儿用碎纸做青草,用皱纹纸做玉兰花,布置完成“春天的角落”;中班幼儿将制作完成的花朵和小动物,亲手布置在北楼大厅的公共环境中。不仅如此,记者了解到,根据幼儿喜欢捡树枝和树叶的特点,教师在主题墙旁边设置了“叶子找朋友”和“树枝分一分”的互动区域,既满足了幼儿收集的需求,同时又让幼儿在互动中练习分类与整理;在生活区,教师则将孩子们捡来的银杏果、松果等自然物与教育目标有机结合,设计成“倒银杏果”“掷松果”等生活区活动内容……看到自己收集的“宝贝”变成了活动材料,孩子们游戏学习更有积极性了。

  除了充分挖掘环境的教育性、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性外,北师大实验幼儿园还特别注重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之间的整合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深化和整合幼儿经验,让幼儿零散的经验更加系统化。

  为此,幼儿园将班级主题墙、区域材料、作品栏以及主题活动、区域活动、小组活动、日常生活活动等课程进行了系列整合设计。

  在教师的工作日志中,记者看到这样的记述:托三班幼儿参观秋实博物馆后,对玉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班级开展了玉米的主题活动。主题墙上呈现了幼儿对玉米的食品价值、玉米生长过程等方面的探究。同时,在美工区,教师分类提供了包括玉米皮、玉米须、玉米粒、玉米棒等各种原材料,窗台的展示区则随时展出孩子们用这些原材料完成的艺术作品;在生活区,教师设计了剥玉米的工作;科学区,投放了“玉米的一生”三部卡;而自然角,孩子们用浸泡的方法观察玉米的生长变化,并用《玉米浸泡小书》记录玉米的生长变化过程。在这种丰富的与玉米有关的环境中,孩子们的相关经验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深化。

  环境创设促幼儿主动发展

  幼儿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好的环境创设,不仅要让幼儿乐于参与,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认知成长,还要让幼儿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中不断丰富和深化经验,主动发展。

  在北师大实验幼儿园一次班级推选幼儿参加阅读节“图书推荐人”活动中,混龄六班的教师发现本班幼儿对《植物大战僵尸》的书非常感兴趣,于是就在班里开展了相关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发现孩子们都希望得到“植物大战僵尸”的图片,于是就与孩子们商量获得图片的办法。有幼儿说“谁表现好就给谁一张图片”,可是“怎样才算表现好”,“什么情况可以得一张图片”,孩子们通过讨论明确了相应的规则,明晰了表现好的含义,并且商量出“每种植物图片都需要通过一定数量的阳光值来换取,表现好可以获得阳光值,获得相应数量的阳光值就可以换植物图片”的方法。于是,教师创设了“我的阳光值”墙面,将每个幼儿的名字贴在上面,孩子们便开始了“争得阳光值”的活动。

  与此同时,考虑到那段时间幼儿午睡状况不太好,为了提高幼儿的睡眠质量,教师又利用“争得阳光值”的活动,与幼儿讨论出午睡好可获得阳光值的细则:13点前睡着的可得5个阳光值,13:30前睡着的得3个,之后睡着的只能得一个,没有睡觉的不能得阳光值。每天中午,教师都会将幼儿睡着的时间写在纸条上并放到每个孩子的枕头边,幼儿起床后,根据自己的睡眠时间推算可得阳光值的数量,然后自己去画阳光值并张贴在个人名字后面。这种形式成为幼儿自我约束、自我成长的动力,也让班里的午睡状态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同时,孩子们发现,原来获得阳光值其实很简单,“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

  在粘贴阳光值的过程中,孩子们还发现,许多的植物图片都需要上百个阳光值来换取,但是墙面上没有那么大的地方贴阳光值,于是孩子们又通过思考和讨论找到了解决办法:攒够10个阳光值可兑换一个金币,而10个金币可兑换一个能量豆。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对10进制的换算又有了更深刻的感知与体验。

  这一系列环境的创设,让孩子们在浓厚兴趣的伴随下,丰富了数量换算、时间等多方面的数学经验,并在自我约束、主动发展的过程中收获了健康与自信。

  环境对于个性培养的深远影响

  环境对幼儿来说犹如空气和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幼儿的发展。北师大实验幼儿园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以儿童为本”的环境对幼儿主动、乐观等个性品质的发展能产生深远影响。

  托五班幼儿在创设《静待花开》的作品墙时,经历了绘画瓶子、装土、播种到墙面呈现与照顾的一系列过程,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也激发了幼儿照顾植物的主动性。在开展恐龙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托四班幼儿自编故事、自制服装、道具,最后还自信地在多功能厅为其他班幼儿表演故事,充分展现了他们的自主与自信。

  中一班的小朋友为了更好地测量和记录大蒜的生长变化,探索出用乐高玩具测量,之后在记录板上粘贴与乐高模块同样大小的彩色纸片的方式。大二班小朋友用废旧材料表现春天时,用瓶盖做蜗牛的小朋友,一开始是将瓶盖开口方向朝下进行粘贴,发现这样不好粘,经过尝试发现将瓶盖开口向上粘贴更加牢固,但是发现这样效果并不太好,在教师提出“怎样才能表现出蜗牛一圈一圈的纹理”的问题后,经过反复探索,最后采用了逐层嵌套小瓶盖的方式表现蜗牛,非常生动有创意。

  更重要的是,在环境创设过程中,孩子们有大量的机会与同伴、家长、教师等群体共同完成,在分工与合作中,体验到群体的力量,感受到合作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从而发展乐群合作的人格品质。大二班的茶艺区是一个非常受幼儿欢迎的区域,由于泡茶的过程非常复杂,为便于幼儿学习和操作,教师在茶艺桌前的墙上图文并茂地呈现了茶艺流程图,对于那些还不太熟悉流程的孩子,这张图起到了非常好的支持作用。孩子们泡茶的过程,除了可以学习茶艺、体验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幼儿乐群合作的人格品质,尤其是最后的请茶环节,一壶清香四溢的茶泡好后,幼儿会将其倒入六个小茶杯中,然后分别邀请好朋友或教师品尝,而对方的感谢与称赞,又会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分享意识,促进乐群、合作品质的发展。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人在幼年时期对环境的感受更为敏感。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生来大概都是好的,但是到了后来,或者是好,或者是坏,都是因为环境的关系”。北师大实验幼儿园百年来坚持将创设适合并支持幼儿发展的有准备的环境作为教育的要义,不断创新,将环境这位“隐形的教师”的功能发挥到每一个角落,让孩子随时随刻都能和环境互动、共生共情。试想,孩子每天都在这种真正以儿童为本的环境中生活,她怎么能不爱上幼儿园,她怎么能不快乐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
名园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