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现代课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8月12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开课要在“课”上动心思
□ 刘晓乾

  公开课作为中小学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和载体,一直被学校重视,成为一种教学研究方式。然而,许多一线教师不愿上公开课,甚至反对公开课。

  教师对公开课为什么会“消极怠工”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得不说——近年来,各级公开课评比活动让广大教师看不清公开课的真正用意和目的,误认为上公开课就是接受各级领导的“检阅”,是领导对自己上课水平的一种检查,进而出现公开课“作秀”等现象。这种“作秀”的公开课缺少教师的教学思想梳理、教学设计展示、教育观念体现,对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整体发展收效甚微。

  教师应该认识到公开课是常态课的升华。我们经常发现,上公开课的教师害怕自己上课不符合标准,被评课人批评,评课人也经常把公开课当作“范式”课。其实,授课人和评课人都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公开课,不要对它期望过高,更不要苛求完美无缺。公开课可能不完善,可能不精彩,但应该是授课教师平时教学最优化、最自然的呈现,是对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手段的一种探索。公开课是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研讨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教师要明确,公开课是一种历练。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曾说,上课就像居家过日子,如果没有客人,餐桌上可能会终年粗茶淡饭,散淡随意。上公开课就如家中来客人,必须准备盛宴,正是那经常光顾的客人,使得我厨艺进步一日千里。常态课固然随心、洒脱,没有人挑剔和指责,但自己课堂教学的软肋、问题乃至错误也会永远地延续下去。公开课则不同,教师要解剖自己,要把自己的真实教学水平和文化底蕴暴露给别人,要检验自己,甚至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虽然痛苦,但只有敢于挑战自己,才能让自己脱胎换骨。当教师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教师要把公开课看成学习、研究的过程,当作自我锻炼、自我实现和自身专业素质提升的重要平台。

  教师要懂得公开课可以吸纳智慧。公开课本质上是围绕研究课堂、改进课堂的案例教学活动。由于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细节虽小却能投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公开课的定位是“课”而非“公开”,要在“课”上动心思,而不是在“公开”上动心思。公开课应该回归到真实的日常教学,教师不要为了公开而作秀,要发挥公开课的研究价值,而不是放大公开课的评比价值。公开课研讨的焦点并不是课的好坏,而是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问题所在。公开课为授课人和评课人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帮助教师围绕教与学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发展。

  对授课教师来说,应该关注怎样教学,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教学手段,还有哪些更优化的教学策略可以尝试。对听课教师来说,听课可以获得有关教学的启发、思考、借鉴。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改变一所学校的第一步,就是要在学校内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一次、在同事面前上课的体制。因此,学校要把公开课常态化,这更有利于教师的学习和进步;要追求公开课的真实性,教师不要过度预设、过度准备,要把公开课上成常态下的精品课;要让公开课与各种功利色彩浓厚的评比脱钩,减轻教师压力,做到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融合。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教育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公开课要在“课”上动心思
知行课堂:知行合一的高效课堂
“不可预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