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教师工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8月1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声音
是“培训”,
不是“陪训”
□ 方友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师弥补成长“短板”、使“长板”更长的重要方式,是引领教师走出山重水复的职业困境、获得醍醐灌顶的一声惊雷。这不是在夸大教师培训的作用,因为培训的确能让教师在“有涯”的生命中享受“无涯”的知识甘泉,感受源自前沿的理论清风。但在实践中,我虽然也参加过多次培训,却没有达到上述效果。

  有人曾这样描绘教师培训的现状:“发一个通知,招一批学员,请几个教师,讲几堂大课,钱花了,理论也很好,就是回去不知怎么搞。”肯定地说,这是对目前教师培训较为实在的描述。那么,教师培训的现场是什么状况呢?你如果深入其现场,会看到这样的情形——授课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听课教师在下面昏昏欲睡地“参与”。培训结束,大家“百度一下”,复制粘贴,培训总结便算完成了。即使是在听,也是“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一动不动”。难道这就是教师培训?肯定不是,充其量只是“陪训”而已,参培教师只是帮上级相关部门完成了一项任务。

  教师培训不是宣讲团做报告,培训最终是让教师能带走些什么,能把带回来的东西运用于实践或者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从而在实践中获取真知,得到成长。先哲孔子强调因材施教,那么,教师培训为什么不能因需施培呢?在我看来,培训之前搞个问卷调查,了解教师的困惑是非常必要的。由各校教师提出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疑难、困惑和问题,署上实名,形成书面意见,上交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培训中心,再由培训中心进行汇总,将有相同或相似困惑的教师统归在一起。同时,将教师的这些问题分类传给相应的授课专家,让专家能有的放矢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只有这样,培训才能做到针对性强,让教师感兴趣。因为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们自然听得认真,听得进去,能带回来,而且受用。

  今年暑假,我就“享受”了一次这种有的放矢的培训。这次培训,解决了我们几年来心中的一个困惑。在2011版新课标出台后,新课标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提得很响亮,但是,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对于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仍旧不知如何操作,尤其是教材的解读视角、“语用”的切入点、“语用”的“度”的把握,等等。当授课专家了解到这一信息后,及时改变了授课策略,将重点放在了引领教师“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上。

  授课时,专家先让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过去是如何做的,目前的困惑又是什么,然后再针对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引领。比如,建立语言文字运用的场域,培植语言文字运用的土壤,等等。当教师们再次疑惑顿生时,专家便让教师们思考,然后相互讨论和交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以说,教师们在“愤”“悱”状态时,专家的点拨和教师们的讨论才能将培训引向深入。

  其实,只要给予教师讨论和交流的时空,教师们就能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所以,教师培训必须改变过去我讲(授课专家)你听(一线教师)的局面,让有效的“对话”贯穿培训始终,让教师们真正能学得进,带得走,用得上,能改进。

  纪伯伦说:“精通数学的人,能说出度量衡的方位,他却不能引导你到那方位上去。”因此,教师培训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听课教师们的实践。培训的效果如何,也需教师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当一门培训课程结束后,应让教师们结合培训进行即时的案例解析,或抽课题借班上课。结合教师们的实践情况,专家进行再培训,这样,教师们才会真正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才能让教师通过培训、通过实践生出属于自己的“翅膀”。

  走出“陪训”的樊篱,让教师培训源于实际,彰显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如此才能让教师将培训所获运用于实践,解决教育教学的真问题,进而收获成长。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是“培训”,
不是“陪训”
“30年证书”是执教生涯的毕业证
话题征稿
朱光俊:建最好的乡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