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课改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班级和学校的栅栏拦住了什么
□ 朱传世

  近年来,“走班上课”成为课改的热门话题。“走班制”是对班级授课制的补充和超越,在横阻于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栅栏中开了一道柴扉。有的学校干脆把栅栏拆掉,变成了全校范围内的“走班上课”。有的学校,学生甚至可以走出学校,到外校选课学习。思考这其间的意义,当从“班级的栅栏拦住了什么?”“学校的围墙围住了什么?”这两个原点问题出发。

  几百年来学校实行的班级授课制,让学生长时间局限在相对固定的时空,静态地维持着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走班上课”的意义在于扩大了学生的物理空间,形成了更大范围内的协作与交流局面;同时,为单调的集体生活增加了调味剂,班级分类被打破,控制与被控制的僵化关系得到了缓解。

  如今,由“走班上课”到“走校上课”的逐步演进,承续了“走班上课”的意义,并再一次彰显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心与力量,这其间的意义足以让我们更多地思考怎样打破学校的围墙。

  其一,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校是象牙塔,而且还是一个比社会更先进、更理性的象牙塔。但是,学校绝不是尘封之地,应该是对社会有全面考察之后,再生发出变革社会的勇气和智慧的象牙塔。“走校上课”必然引导学生走出长期以来“以教室为圆心、以学校为半径的生活圈和学习圈”,并逐渐构筑起“没有固定圆心和半径的生活圈和学习圈”,从而形成无边界学习的意识,把社会大课堂真正地纳入学生思考的视野、实践的天地。“走校上课”的终点是“另一个象牙塔”,学生会因为接触到一个“异质”的学校而惊喜,也可能会因为接触到“多校一面”的状况而痛惜。无论怎样,学生的物理空间、想象空间、心智空间都在进一步扩大,他们思维的触媒会更丰富,他们的情意在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由静而动。

  其二,让师长们看到了梦寐以求的“求学”过程。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求学”的经典故事:宋濂向老师求学,“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清代医生叶天士成名之前,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但是,今天这些优秀传统似乎荡然无存。“走校上课”让学生可以向更多优秀的教师学习,真实地行走在求学之路上,增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让他们主动承担起学习责任,这正是教师梦寐以求的学生学习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其三,让学生在自我身份确认中增强交往自信。在以管控为潜在机制的课堂和学校里,学生不能确认自我作为人、儿童(少年、青年)、主动学习者的身份,被成人监管,行事处处受限,思维自然打不开。“走校上课”是学校自身打破控制与被控制僵局的开端,也是学生开始确认自己真实身份的开始。学生的交往空间增大,可以与外校的师生交流,在交流中自我的身份进一步得到确证,所承载的权利与义务系统、责任与礼仪系统一并被开启。随着交往频次的增加,学生会更自信、更有角色担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自然人、被管控者变为社会人、角色参与者。

  其四,通过改变校长心理格局消弭了不良校际竞争。以高利害考试分数为主导的不良校际竞争环境,已然把中国的学校生态搅得面目全非。生源抢夺战、名师争夺战、名誉归宿战等狼烟四起。“走校上课”打破了这个格局。实行“走校上课”的校长一定认清了一点,那就是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是国家的,不是某个小群体的,更不是个人的。既然如此,互利互惠、优势互补、资源互享,便能让学生的利益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化“敌”为友。

  也许,在“走校上课”这个问题上,有人在计算时间成本、安全风险、人力耗费。其实,当把学生的认知发展、思维发展、情意发展等计算在内时,与以往相比较,单位时间内的效率更高,且更有趣味;当学生在可控的“险象”中经历过、体验过,未来生活的安全系数会更高;当教师陪着学生一起走出学校,教师正在逐渐走出“职业倦怠”这个难以绕开的困局,走向更宽广的生活世界。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走起来”的学习
一线动态
“走”的逻辑与规则
更 正
以生为本的教研
班级和学校的栅栏拦住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