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成长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月13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益民:语文学习的“行舟”之旅
□ 本报记者 马朝宏

  “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应是一个人,一个感性的人,一个有童心的人。”江苏省镇江市外国语学校教师王益民在他的散文集《心灵散步》中写道。这是对他自己的一个真实写照。

  有着31年教龄已经50岁的他,仍然和孩子们“没大没小”,学生赠他外号“王中王”“王益达”,他回赠学生外号若干;学生说,他们经常被王老师“恶搞”,一位学生填写参加作文比赛的表格,但不知怎么填,便问王益民:“王老师,请问那个表格怎么填?”“用手填!”类似的“王氏幽默”在他的课堂上随时发生。当然,学生也会“以牙还牙”,开他的玩笑是常有的事。

  王益民歌唱得好,可是当他自己“没感觉”时任你怎么劝说也不肯唱。可在你不再抱希望的时候,静坐一边的他会没有任何征兆和预告地突然高歌,吓你一跳——不用说,王益民的“感觉”来了,挡也挡不住。且看他全情投入,旁若无人,歌声确实动人。

  站在讲台30多年,走过4个城市的不同类型学校,也做过行政领导,但不变的是他的一颗童心。在王益民看来,这颗童心其实就是一颗平等心,一颗理解学生的心,更是一颗追求理想的不老之心。

  年过五旬,也算“看尽繁华”,但是,王益民心中的理想却越来越清晰和坚定。3年前,一场课程改革之旅正式开启。

  课堂“八不”而生“对话”

  当许多人为怎样维持课堂纪律而殚精竭虑时,王益民却想尽办法让自己的课堂“闹”起来。

  新接手一个班,看到每个学生都严谨万分,不敢举手发言,他竟然要求学生,“现在,你们开始大声说话,谁不说我就……”习惯了沉默的课堂的学生们听到这样的指令,一个个出乎意料地张大嘴巴,但旋即,班上便涌起一片喧闹之声……

  学生喜欢王益民的语文课,最主要是因为可以很放松。

  王益民上《郑人买履》一课,因为是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对断句掌握得还不是很熟练。他本想请学生读这篇课文,但看到学生有点胆怯,于是自己做起了示范。

  他拿个小凳子往前一摆,腿很有范儿地往上一翘,顿时从语文教师变身说书先生。王益民把白板笔当惊堂木,手起笔落“砰”的一声,“呵呵”一笑:“郑人/有欲/买履者……”他开始绘声绘色地读起来,小小的眼睛有神极了,语气时高时低,同时也显现出郑人的迂腐和不善变通。学生的眼珠都不动了,直直地盯着。再一拍惊堂木,学生们这才回过神来——哦,这是在课堂上。

  王益民很少把理解的“重任”寄托于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活学活用,一点一点地去探索更加深奥的问题。比如上《〈论语〉八则》一课,他让每个小组选一条进行理解,并展开分组讨论。这时,每个小组的学生会集思广益,把一切会考到的词都仔细地查了一遍,一字不漏地背下注释。甚至还有几个爱耍小聪明的学生专纠别组的问题,想尽一切办法“打垮”别人,于是,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每个小组都会自信满满地说出答案,遇到不同的拦路虎,所有人都竭尽全力,去解答,去提问。一节课下来,学生的书上早已密密麻麻全是批注。不知不觉中,该学的知识已经潜移默化于学生的脑海里。

  课堂看似闹哄哄,可王益民心里原则性很强,他有课堂“八不”原则:一是上课不行礼。礼存一心,不在起坐。二是回答问题不起立。坐答更自然,不碍视线。三是不齐读。个性,还要个性读,是谓解读。四是学生不记录答案。教师给出的答案只是一家之言。五是不注重结论。重过程探究。六是不囿于文本。生活即课程。七是不计分。用心记,更记生命的平等。八是不愠怒。嗔怒可也。

  王益民追求的课堂其实就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对话不仅有形式,如“问答”,更重要的是有“实质”——认知共振、思维同步和情感共鸣,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不时地腾起一片欢声;没有必要的保守与纪律,有的是思维的活跃和心灵的沟通。“我用‘实质性对话’实现与孩子们的精神相遇。”王益民说。

  

  “行舟五样”遨游语文天地

  教学何以受学生欢迎?何以既有趣又能保证成绩?王益民得意地说自己有两个武器:一个是“对话”,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另一个是“课程”,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我有一个理想,就是以丰富的课程润泽孩子们的语文生活。”为此,他取“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之意成立了“行舟文学社”。在多年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依托文学社,王益民开发了自己的班本课程——“行舟五样”:“行舟阅读”“行舟写作”“行舟聆听”“行舟演讲”“行舟研究”五大课程模块。

  “行舟阅读”——孩子们阅读的课程资源主要有三种:一是教材的阅读;二是自己主编的校本教材《文学读本》;三是名著的阅读。王益民周末不会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只有阅读任务,并填写“阅读反馈表”,“反馈表”每周一上交检查,是一周的阅读反馈,阅读任务是每周阅读底线目标为50页,每学期20周,共1000页。初一开学初,他即推荐50部作品供学生们选择,其中必读名著18部。一学年结束,孩子们的阅读量人均超过500万字。

  王益民要求孩子阅读“整本的书”,“‘整本的书’是语文教育的‘根’,读书可以享受‘七美’:一曰宏大的叙事之美;二曰丰富的人物性格之美;三曰令人怦然心动的细节之美;四曰有意味的发现之美;五曰赏心悦目的环境之美;六曰风格各异的语言之美;七曰社会生活的段落之美。”

  “行舟写作”——包括两种练笔方式,一种是“大作文”,一种是“小作文”;前者为“不自由写作”(命题、限时、限地),后者为“自由写作”。大作文的教学按学年分成三个层递的结构:描写系列、主题系列、考场系列。作文的批改定为“两个一”:一条优点、一条不足。“小作文”则每周两次,每次百字,随文、随事练笔。他们还创办了自己的文学报——《行舟文苑》,给学生们提供发表习作的园地。

  “行舟聆听”——初中学生聆听的专注度不够,也很难听出“言外之意”,聆听的方式也很单调。因此,通过读书会、竞选课代表、微课本剧表演、名著《西游记》阅读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行舟演讲”——初中三年的“行舟演讲”分成三个层次:七年级围绕“我最喜欢的……”进行演讲;八年级围绕“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话题进行有准备的演讲;九年级是“图说天下”。这样,三年三个主题:我与自我、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演讲方式也呈递进性,不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行舟研究”——每学期王益民与学生一起研究一位文学大家,六个学期依次是,苏轼、鲁迅、杜甫、老舍、朱自清、赛珍珠。研究每个人物都会制订《行舟文学社“xxx研究”课程计划》,以苏轼研究为例,“计划”分成5个“模块”。模块一,听,康震教授百家讲坛《苏轼》;王益民的报告。模块二,读,《苏轼传》或《苏东坡传》;模块三,背,《苏轼选集》选篇;模块四,讲,与“行舟演讲”结合,讲述“我心目中的苏轼”;模块五,研,分组开展主题合作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在研究鲁迅时,还利用暑假参观绍兴“鲁迅博物馆”感受先生的魅力……

  

  共享幸福完整的语文生活

  每个学期,王益民要拿出50多个课时用来完成“行舟五样”课程。

  3年前,在王益民的网易博客“王益民语文生活馆”里,他开始每天撰写《共享幸福而完整的语文学习生活——教学手记》,每天记录自己的教学改革实况。

  王益民在手记“序言”中说,语文教师要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门,孩子们能通过这扇门瞭望到语文的“真相”——有文字之美、文章之妙、文学之味、文化之重……他们可以这样去瞭望——每日观揽经典、手写我心、聆听阔论、各抒己见……“行舟五样”就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

  3年里,在王益民的课堂上,许多学生经历了自己求学生涯的第一次,既空前也绝后。

  每次上课前进行5分钟的“一分钟演讲”,或站在讲台上高喊“我有一个梦想”,或在那一方讲台前不断忘词却仍然倔强地不肯离去的记忆,可能会跟随许多孩子一辈子。

  每周一次的“行舟练笔”,因为它,学生们学会了观察世界,学会了品味生活中的冷暖感情,他们慢慢地发现自己正身处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王老师教你写作文”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学生作文素材有“四大宝库”——一是曾经的童年生活;二是曾经学过的一门体艺特长;三是曾经的那些臭老师和臭学生的故事;四是曾经读透的一本书……最鲜活的素材、最真实的情感和语言就是最实用的技巧。

  最让王益民感到欣慰的是,在孩子们身上,一种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成长已经显现出来。

  “他改变了我们原有的死啃书本的学习习惯,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有朝气,更加有活力!我们终于不再是王老师眼中的那种‘乖孩子’,而是跟随他遨游在语文天地中的一班‘猴孩儿’。”刚上初一的学生丁灏说。

  如今,已经上了大学的王琳琳说,自己在高中时,每每提及苏轼总是显得有些莫名的激动。坐在那“枯燥的课堂里”想起王老师,“有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情不自禁地扬起嘴角”。

  

  愿做“独行客”

  王益民所做的课程改革,虽说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但同行者鲜也。来自家长、学校、社会的怀疑声总是会有,他随时准备好“斗争”。不过,比起这些,他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孤独,“几乎成了一个人的事”。

  说起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他深感不乐观:语文教学课件基本靠下载;文本解读基本靠教参;提高学生成绩基本靠默写;作文教学基本靠学生天赋;提高文学素养基本靠《读者》;八小时之外基本靠“非诚勿扰”;幽默感基本靠手机里的段子;理论修养基本靠高中时语文教师的身教;管纪律基本靠“吼”。

  “我一个人的努力无法抵抗整个制度,但我仍然要像堂吉诃德一样去战斗。”面对现实,王益民没有太多的批判,而是选择扎扎实实地去做。因为,这不仅仅是他的理想,也有一份责任。

  2014年11月1日,王益民曾经创作了一首诗,叫《独行客》——

  太多的压力/有时气喘吁吁。每天/当一切沉睡/我兴奋地独醒。百度音乐的“风格”/我选择了“钢琴”/或许,只有这种敲击/才能在心底激起一朵朵浪花。

  更多的时候/不是休憩/而是让音乐把我带到浩瀚的夜空。空幻、幽暗、无言/夜之盛典中/我是独行客。

  “许多人只关注我头上的光环,而我在乎的是自己的心灵。”这些年,从经典阅读到坚持写作,再到课程改革,王益民已经习惯了这种“独行”状态——独行也快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给青年一代的赠言
王益民:语文学习的“行舟”之旅
一根特别的教鞭
三尺讲台传递什么
童心绘师
幸福的翟老师
话题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