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两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3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围绕两会代表委员高度关注的乡村教师问题,两位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和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视频访谈栏目,就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完善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接受《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刘华蓉访谈。
乡村教师值得高度重视优先重视
□ 本报记者 白宏太

  嘉 宾:庞丽娟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沈 健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主持人:刘华蓉 中国教师报总编辑

  1. 乡村教师非常令人敬佩,值得全社会高度重视优先重视

  中国教师报:欢迎两位嘉宾,请问沈健厅长,江苏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省份,江苏是否有乡村教师问题?

  沈健:江苏省有1300万各级各类学生,72万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是教育大省,也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差距比较大的省份。按照江苏省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达成度计算,经过监测和评估,到2020年,苏南地区教育现代化的指标达成度与苏北地区的达成度大概相差15个百分点,差距比较大。另外,江苏也是拥有广袤农村的省份,共有844个乡镇,其中770个镇、74个乡。区划调整以后,城镇化进程加快,72万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中,有26万在乡镇工作,占比36%。因此可以说,江苏省是一个教育现代化发展比较快的省份,也是人口众多、地区差异较大的省份,同样存在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问题。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这次国务院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我们是一个历史机遇,同时也是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将通过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全省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进一步缩小地区、城乡、校际、群体之间的差距,更好地发展教育。

  

  《中国教师报》:江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也是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庞教授经常到全国各地调研,对乡村教师队伍情况进行了大量调研。从全国整体来看,您认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庞丽娟:近年来,我切身感受到在中央一系列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作用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下,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十分显著。但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经济生态环境、历史传统等原因,当前城乡教师队伍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差异。

  近年来,一系列利好政策的作用非常突出,但是存在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所谓区域性,就是乡镇、县城的教师队伍确实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无论数量、质量还是结构,变化都很显著。但对乡村的作用却不明显。从阶段性特征来说,现有政策对初中以上学校的教师队伍作用非常显著,但对于小学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边远地区的村小、教学点,效果还不是很明显。

  近两年的调研显示,乡村教师队伍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严重不足,一些村小、教学点已经几年没有新进教师。二是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特别是新入职教师在半年或一年内流动性最大。三是老龄化比较严重。因为太偏远、太艰苦,新教师长期补充不进去,老龄化是必然的。五六年前我去中西部一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村小、教学点教师的平均年龄已达45岁。这两年我去进行调研,这些地区教师的平均年龄已达50多岁。随着这些老教师的退休,新教师的补充和更新迫在眉睫!四是乡村教师普遍负担重、压力大。有的教师一人教几门课、带几个班,上下午要上课,中午要做饭,晚上要照顾学生生活,既是教师又是“父母”。因为负担重,他们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五是乡村教师学习的机会比较少,但他们确实面临知识老化、观念陈旧、教育教学能力相对滞后的问题。

  乡村教师非常让人敬佩。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尽管条件非常艰苦、负担很重,但在乡村学校坚守二三十年的教师非常多。这些教师有一个共同特点:非常敬业,不仅有责任心,而且有爱心,非常热爱教育事业,非常爱孩子。他们对农村教育,特别是老少边差穷地区的教育贡献非常大,他们在历史上支撑起共和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大厦,今天仍是我国乡村教育、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栋梁,非常值得全社会高度重视、优先重视。

  沈健:精准扶贫,特别是消除贫困代际传递,最根本的要靠教育。通过教育解决贫困问题,最关键、最核心的是要有一支素质高、专业性强,同时愿意献身乡村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要发挥重要的作用,乡村教师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2. 乡村教师的待遇应该提高到有足够的吸引力,让他们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中国教师报:为了支持乡村教育发展,国务院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目前,基层教师对这一支持计划非常欢迎,充满期待,各省份已经出台了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办法,江苏是怎么贯彻落实的?

  沈健:考虑到江苏明显的区域和城乡差别,我们一直认为,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核心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重点是在农村。

  我们已经通过一系列举措,比如,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改造计划、省级师资培训计划、对口支援、少数骨干教师和校长海外研修计划,等等,以此着力改变江苏乡村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留不住、下不去、用不好的问题。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颁布后,江苏省非常重视,省委、省政府进行了传达,组织学习领会计划的重要意义。省教育厅会同编办、财政、人社及相关部门,分成9个专题组分别到苏南、苏中、苏北各县市区进行调研,进一步找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论证,在此基础上制定政策,明确了全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意见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主要从8个方面进行落实: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拓展师资补充渠道;改革人事制度、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生活待遇;修订职称评审办法;加速教师城乡流动;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完善教师荣誉制度。

  去年底,江苏省政府下发了实施意见,要求省级各部门根据省政府的实施意见,按照各自的职责逐步落实到位。

  

  中国教师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江苏作为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这方面有没有困难?

  沈健:最关键的是党委和政府是否重视,重视了,问题就相对容易解决。各地在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但要始终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这个战略地位明确了,解决问题时就会有更加自觉的行动。

  江苏有一些地区,通过《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落实,解决了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比如学科性短缺的矛盾,地处苏北连云港市的赣榆县,由县调整为区后,针对音体美教师短缺问题,通过筛选和考核,5年内选出7500名音体美兼职教师,分批分次进行培训,基本解决了乡村教师队伍的结构性问题。

  

  中国教师报:确实,要让乡村教师在农村不仅能很好地工作,而且能够过体面的生活,老了以后也能够过比较体面的生活,待遇问题必须解决,地位问题也要引起重视,同时还要给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平台。

  庞丽娟:乡村教育是短板,最核心的是乡村教师问题,全国范围内确实存在着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为什么有这样的问题?除了长期积累的历史原因和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还存在政策制度的缺陷。根据我们这些年调研的感受,非常重要的一点,不仅要让一个小组、单个人能下去,而是让广大教师都下得去,这是有可能做到的,也是近年来国家努力通过一系列政策在推动的。

  在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理应成为精准扶贫攻坚的重点。应重视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待遇。乡村教师待遇近年来提高比较快,但目前整体待遇还是偏低,随着物价上涨,与各个行业比较起来,教师的待遇水平还是相对低一些。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出来,也是《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出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应该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第二,全社会要给教师应有的尊重。在调研和座谈中,教师们讲到,他们觉得艰苦并不可怕,待遇低也可以接受,但如果对教师没有应有的尊重,学生也不尊重教师,甚至辱骂打骂教师,他们不能接受。

  总之,真正要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首先要解决待遇问题,要有人去,而且留得住,才谈得上在工作中锻炼,积累经验,才能从合格走向优秀。待遇要成为解决乡村教师问题的重要突破点。

  

  中国教师报:江苏对乡村教师,特别是距县城比较远的乡村教师,给予什么样的待遇?长期坚守在乡村学校、坚守在边远地区的教师,与县城教师在工资待遇上有什么区别?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

  沈健:第一,我们增加一些岗位津贴。通过提高岗位津贴,乡村教师一个月平均增长一两百元。第二,鼓励各县为到乡村任教的教师建流动性住房。解决好房子问题很重要,我曾在苏北的一个县看到,因为有了流动性住房,校长、教师只需一个月回县城一次。精神激励与物质待遇同样重要,要给乡村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给予精神鼓励,比如对职称政策进行调整,建立荣誉制度。我们下一步的重点是教师培训,还有师德教育,着重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解决教不好的问题。

  3. 帮助乡村教师要帮到点上,尊重乡村教师要暖到心上,要让他们累中有价值感,苦中有甘甜感

  中国教师报:现在有的新教师刚到农村学校报到就离开了,存在不稳定的问题;免费师范生是一项很好的惠及乡村教育的举措,但我们发现,一些地方免费师范生也很难真正下到乡村学校。在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时,该怎样设计好的方法和路径解决这些问题?

  沈健:为了制定江苏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省教育厅参与了多个调研组的工作,我本人也到过好几个县市区。要解决好乡村教师面临的问题,我认为,首先在制度设计和工作机制上,应要求教师必须下基层锻炼。我们修订了相关制度,依据县域义务教育发展要求,推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合理流动,让教师有内在的动力,今年江苏流动教师人数已经超过15%。第二是待遇问题和精神激励。第三是培训,让教师在乡村学校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感觉在哪里都有用武之地。比如,与教师座谈时,他们反映,在城区学校任教时希望通过小班化教学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培养创新意识,但在城区学校因为班额大,做不到。往往到农村学校后,反倒可以开展小班化教学实践。

  庞丽娟:乡村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比较大,与现有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与缺乏制度保障有很大关系。在西部省份调研时,许多人与我谈这个问题,比如招聘的教师中,许多人不来报到,报到后没一个月就走了,三个月内能走1/3。第一学期两三个月内走得最多,第二学期还会走一些,待到两年以后就稳定了。真正待住后有感情了,从学生成长中获得了价值感,从家长、村民身上受到了尊重,他们就不走了。要多宣传在乡村待了二三十年的教师,宣传那些在乡村已待了三年以上的大学毕业生。要从政策、制度上,让在乡村教书育人的教师觉得待在那里尽管艰苦,但非常有价值,非常有作为,非常光荣。可以邀请他们到大学的课堂做介绍,也可以在媒体上做介绍,还可以让大学生,不仅是师范生,包括许多有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大学生都到乡村看看,让他们看看那些已经在乡村坚持十几年,甚至扎根乡村教育二三十年的教师。

  如果年轻人普遍下不去,或者下去了也待不长,可能还需要从政策制度上解决。要想让广大教师长期待在乡村,除了待遇要提上去,发展因素也要考虑,要有激励补偿机制。

  农村的贫困艰苦不是5年或10年能改善的,而是非常长的过程。我们可以从各方面让乡村教师的待遇、社会地位、价值感得到提升,这是非常可为的,也是实实在在吸引优秀年轻人能下去的最有力因素。

  

  中国教师报:庞教授,近年来您花了许多精力做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问题的研究,带领团队深入中西部十多个省份进行调研。作为教育专家,您对沈健厅长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什么建议与期待?从哪些方面帮助乡村教师才是帮到了点上、帮到了教师心上?

  庞丽娟:这几年到全国各地调研,基于对农村教育的深入了解,我认为,怎样用好政策,更好地调动政策中的积极因素,是下一步的努力方向。现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已经出台,如何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还能用得上、用得好,我有几条建议:

  第一,进一步完善政策、建立制度,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待遇。《教师法》对教师的工资有明确规定,要落实。目前,如何按照《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让政策落地,要高度重视。一个核心的问题是教师的工资、待遇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我们在调研时,教师们普遍反映,基本工资能不能高一点?能不能调整工资结构,提高基本工资?

  第二,建立艰苦偏远地区乡村教师岗位特殊津贴制度,即建立“国家艰苦偏远地区乡村教师岗位待遇倍增计划”。就是说,凡是到艰苦偏远乡村地区任教,加一倍基本工资,予以鼓励,即工资收入“倍增”,基本工资达到4000多元。两会前我征求教师们的意见,他们都表示,如果能这样,肯定下得去、留得住。

  第三,切实落实乡村教师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医疗和养老保险,还有住房。调研中,村小、教学点的教师说,我们现在已经差不多50岁了,身体开始有病了,我们希望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同时,要重视解决乡村教师的周转房或安居房,这样才能让乡村教师安居乐业、安心从教。

  第四,高度重视地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市师范学校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这些学校更多面向本地招生,学生对本乡本土特别有感情,没有文化、生活不习惯的问题,毕业后任教能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第五,加强在职乡村教师的培养培训。乡村教师长期处于“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状态,许多教师没有外出培训的机会,非常需要帮助,也值得我们帮助。对乡村教师的培养培训要琢磨有效的办法,国培、省培、地培都要有。我特别不忍心说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足,因为这不是他们主观不努力造成的,他们专业知识老化,是缺少培训机会,许多新的东西都不知道,要为他们创造培训的机会。要着重帮助乡村教师开阔眼界,更新观念、知识,增强教育教学能力。

  沈健:江苏省有一个海外教师研修计划,尽管现在对出国团组管控很严格,但省委、省政府很重视这个计划,每年坚持2000个基础教育教师名额一个都不压缩,其中相当一部分名额是给乡村教师。这些教师一辈子都没有出去过,能有这样的机会,对他们是莫大的激励,让他们开阔视野,知道国外教育是什么样,回来后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变革教育实践的热情,也让他们更珍惜自己的职业。

  庞丽娟:让乡村教师获得应有的社会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要求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这是对他们一辈子工作的肯定和褒奖。还要加强对乡村教师的宣传,太多优秀的教师扎根乡村二三十年,那么有爱心,有责任心。还有已经在乡村学校工作了三四年的大学毕业生,要发现一批这样的好典型,通过媒体宣传好他们的事迹。

  要宣传、强化家长和社会对乡村教师的尊重。有一位教师跟我说过一件让他非常感动的事,他刚到乡村学校任教时,起初在教育教学上不太适应,面对一帮孩子,每天工作后感到非常疲惫,没有力气做饭。这时候,村民给他送来了菜和汤,让他觉得非常温暖。像这样的故事,就应当多宣传。要让教师们觉得尽管农村很艰苦,待遇还很低,但是在逐步改善中,要让他们累中有价值感,苦中有甘甜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乡村教师值得高度重视优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