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文化 上一版3
2016年6月8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纸上民国》的温情与风情
□ 丛云成

  从影视作品到流行文化,从文学创作到学术研究,“民国”俨然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民国热”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怀旧的情愫,一种对逝去风景的追忆,常常会超出历史叙事的边界,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想象物”。

  然而,《纸上民国》却是真正的民国。作者在民国史料中浸淫甚久,掌握了大量翔实而准确的史料,从细碎驳杂的历史碎片中,串联起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历史细节,描摹出一幅幅鲜活的民国风情画。

  与一般的“大部头”书籍不同,《纸上民国》似乎是有意展示民国那些“大人物”不为人知的“小细节”,也恰恰是这些画龙点睛的小细节,使这些大人物立体化、生活化。于是,温暖的感觉、灵动的气息扑面而来。作者用小历史的温情书写对抗冷冰冰的宏大叙事,又将似乎无法产生联系的人或事,严丝合缝地嵌套在一起,衍生出新的思考点。作者的叙述看似随意,但是别有情致,轻松幽默为其表,雍容深沉为其里。

  民国人物性格各异,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盘根错节,如何有条不紊又错落有致地叙述出来,全倚仗作者胸中丘壑。民国的各类教师之中,胡适锐意创新、鲁迅机智幽默、沈从文紧张木讷、徐志摩自我困惑……作者在《我的作家老师》一文中,便以教师这一职业为衔接点,分别讲述了迥然相异的教师形象。在这些自然而然的对比中,读者领略了这些教师的不同风采。讲述完老师们课堂上的表现,作者又继续深入挖掘他们身上发生的各种事情:对于这些作家老师而言,薪酬影响着他们的去留,政治因素也影响着他们的选择。由职业作为切入点,散射成多个线条,线条又彼此交缠,进而构成网络,最后以时代因素进行总结,别开生面、井然有序。

  类似这种“彩线串珠”般的叙述比比皆是。比如,通过避暑连接起老舍、徐志摩和茅盾;通过故居谈到鲁迅、张爱玲、胡风、老舍和丁玲;通过家族论及盛氏家族、张爱玲家族、张兆和家族以及《红灯记》中的革命家族。除了单篇文章结构独特,全书各篇文章也层层嵌套、彼此勾连,形成一种回环呼应之趣。作者由萧红而论及丁玲、冰心,由冰心、张爱玲又谈到林徽因,又由林徽因过渡至凌淑华。民国文人在那个特殊时代,本就彼此紧密关联着,他们有共同的生活空间,有相似的人生构想。民国时代的独特风情与作者特殊的叙述风情交相辉映,形成一种别样的曼妙。

  《纸上民国》是一本颇有分量的文化随笔集,它于纷乱的民国热潮中,坚守着对历史的信仰。在宏大叙事蔚然成风的今天,这种基于细节的“刺绣”功夫,虽然不是高头讲章,却如一泉细流般,洗去历史芜杂,拂掉满目烟尘,带来清新可人的风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纸上民国》的温情与风情
轱辘诗·又是一年杨柳青
儿时端午
《是人是神随便你》
又下雨了
2016春韵作品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