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特级教师谈教学·邱恭志
什么是儿童真正需要的课堂

    小学一年级教师执教《万物生长·种子》。课未开始,台下听课教师充满了好奇:“万物生长,好听的课题。”“一年级孩子学这个内容,行吗?”“上课教师及26个学生怎么还带着一位资源教师?“怎么每个组的桌上还摆着盆栽?”太多的疑问萦绕在听课教师心中。

    原来,这节课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因为没有使用现行教材,而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活动照片为上课资源,选用并改编了柯岩的诗歌《种子的梦》。课前,教师带领孩子们做了许多准备,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一个多月的种植,并请家长开设了有关种植的讲座,还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了经验交流,发现了种植及养护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师生在活动中积累了不少照片。

    课堂上,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复习对种子的认识,观看“播种图”。学生先自由表达自己是如何播种的,然后阅读文字材料(改编的柯岩诗歌《种子的梦》),体会比喻句的精妙。随后,根据“发芽图”“养护图”“长叶图”,训练学生的表达,每个环节都有练习重点,比如“发芽图”配有种子发芽的视频,让学生练习动词的准确使用。最后,小组成员每人选择一张图片进行写话,把写好的话按顺序装订起来形成绘本,并由小组给绘本起名字。

    这节课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颠覆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也让我想到了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

    就课程本身而言,课程目标、内容、结构、资源等不是围绕儿童来组织的,而是围绕学科与知识,学科关注的核心不是儿童的情感、生活、经验,课程的适切性还不够。

    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上,很大程度还是以学校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内容比较单一、狭隘、封闭,课程没有回归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知识的意义与价值,感受不到学习的愉悦与快乐,阻碍了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另外,统一的学习标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难啃的“硬骨头”,这些积重难返的问题限制和扼杀了儿童的天赋,扼杀了儿童天然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扼杀了儿童的学习兴趣,严重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发展。

    儿童的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假如是为了效率,那么在学的时候必然追求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最多化,从而导致教师无视儿童学习的认知规律及学习需求;假如是为了成功,那么在学习时必然会过度追求结果,从而忽略学习过程的丰富体验,使得儿童的学习少了成长过程的愉悦和自由。

    儿童的学习究竟为了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儿童应该“为成长而学”。“为成长而学”的课程应该关注儿童自身的社会活动,让师生在与生活世界的互动中不断生成,生成的目标始终朝向“健康的身心”“自由的思考”与“高贵的品质”的成长。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于当下,而是在于未来,在于创造一种高于现实生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

    近日,学校四年级教师团队进行了《朋友》课的展示。

    这节课起源于一次研修沙龙,教师们提出,孩子们对“朋友”关系缺少深刻理解。但通过调查发现,孩子们对“朋友”话题又有着浓厚的兴趣。接着,四年级教师研修团队将语文、音乐、美术、数学等领域相关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了有效统整,安排了两个时间段进行教学:

    第一个时段是《朋友·微电影》主题教学,师生借助数字化学习手段,从片头设计、细节处理、画面配乐、主题升华等各个环节进行合作学习。由一位教师主讲,另外配备美术、音乐教师以及几个学生共同协作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学生担任多种角色,如导演、编剧、演员、配音师等。

    第二个时间段是《朋友·数据分析》教学时间,本节课整合数学、语文、信息技术等各领域的课程标准要求,特别是在数学领域,通过对朋友之间收集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大小;在人与社会领域,理解朋友之间相处的基本规则,学生在参与调查统计有关朋友数据的过程中,明确如何获得友情、发展友情、培养友情,如何让自己成为有品质的人。

    这样的课堂,教与学的方式至少要有五点改变。第一,整合课程标准要求,把目标变成需求,或儿童自我价值实现的标志;第二,根植于儿童的生活世界,把学习变成儿童生活需要;第三,依据儿童的学习需要,把学习变成儿童向往的生活;第四,让教材回归资源,资源化运用现行教材文本;第五,变评价为帮助,为每个孩子设计评价方案。

    我认为,儿童真正需要的课堂是将以“学科中心”的课堂转变成以“儿童中心”与“社会中心”融合的课堂,从而解决课程回归儿童立场以及课程与生活分离的问题。这样的课堂,基于课程标准、整合各种资源、根植儿童需要、贴近儿童经验,让儿童在学习中感受到精神愉悦,从而全面、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