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当前,“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席卷整个行业,“三通两平台”建设和信息化教学普遍应用,以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获取便捷、信息共享的优势,给教育教学带来全新变化。然而,关于信息化给教育带来不利影响的担忧从未停止过。本报特邀校长、教师及教育专家,围绕“信息化之于教育,革命还是改良”的话题展开讨论,希望对推动教育信息化科学、理性发展有所启发。
信息化之于教育,革命还是改良
□通讯员 康书娟 王文花

    对话嘉宾

    苏倩仪 广东省广州市南武实验小学教师

    左思雨 北京市文汇中学教师

    陈庆军 山东省聊城市凤凰国际学校校长

    樊晓彬 四川省成都市为明学校校长

    王  理 海南省临高县教育局电教站站长

    温玉清 北京市文汇中学教学副校长

    马德军 海南省临高县思源实验学校校长

    焦建利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雷丽霞 山东省青岛市为明学校校长

    钟和军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副校长

    梁  锋 学信科技CEO

    陈兆兴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主任

    信息化如何冲击教师

    问:有人忧虑,新技术的发展会对教师地位形成冲击,让教师在教学中的参与度逐渐降低。那么,信息化是否会抹杀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又该如何应对?

    苏倩仪:诚然,不少新媒体应用于教学,会产生教师在教学中参与度降低的错觉。但教师首先要明白,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作用也不只是体现在课堂,有经验的教师能充分利用课前、课中、课后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指导。课前让学生带着导学提纲,通过收集资料、看微课等形式进行预习;课堂上,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交流预习所得,提出学习疑惑,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课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手段继续深入学习,也可以通过微课等教学资源重复学习。应该说,新媒体能够让教育教学更有效,也能够延伸教学时空。所以我认为,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教师要重新自我定位,让新媒体为我们的有效教学保驾护航!

    左思雨:教学中使用的软件和平板电脑等信息类产品,给年轻教师提供了极大的机会,让我们能够发挥自身学习、适应新事物的优点,将技术和教学逐渐融合,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抢答环节,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通过选择题练习,在课堂就能很快地知道学生掌握的情况,并且可以有针对性地讲解问题;再如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平板电脑发言,不仅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发言,还可以进行评论。这就保证了学生的参与度,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陈庆军:最近,某县花一千多万元引进一套技术,结果教师的教学都没有采用。此类现象并不鲜见,因此我真心希望相关机构能研制出行之有效的产品,减轻一线教师的负担,避免劳民伤财的做法。如何让教育软件发挥最大化功能,应作为重要研究课题,让教育软件实实在在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支持教育信息化,但教育软件公司要有社会责任感,技术人员要重视教师如何使用技术,如何用好技术。目前,我们不是缺少软件和技术,而是缺少使用这些技术的动力和认同感。因此,新技术必须做到简单,易操作,实用,有价值。

    学校如何抉择

    问:教育技术市场包罗万象,良莠不齐,许多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对此,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如何抉择?

    樊晓彬: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管理行为的变革,这要求学校管理者要在人才培养方向、教育方法、教育路径设计、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不断更新,推进学校现代化进程。同时,教育信息化也带来了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的改变。教学工具从粉笔、黑板到投影仪、电子白板;参考资料从教材、教辅到海量网络信息;教师备课从手写教案到电子教案;课堂教学从“满堂灌”“题海战术”到多媒体辅助“导学精讲”“导思精练”;教学评价从手工批改到在线作业、网上阅卷及分析;学习场景从学生一维提问到多媒体沟通……这一切正改变着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无法阻止,只能尽快适应、不断学习、逐步应用,让新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服务。

    王理:信息化给教育教学带来极大便利,但有些问题也困扰着学校:其一,“重设备轻管理”的现象严重。学校配置信息化设备,但没有相关应用、管理的监督机制,信息化设备管不好、用不好。其二,缺少校本培训。学校教师年龄、水平各异,必须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有效提升每个教师的信息化硬件和软件应用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其三,硬件设备运行维护机制有待改变,经济欠发达市县,国家虽给学校配齐配足了信息化设备,但学校缺少维护经费,信息化设备闲置率较高。

    温玉清:市场上各种技术令人眼花缭乱。我们在选择时始终本着一个原则:认真研究校情、教情和学情。仔细分析学校自身的短板和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结合学校发展需求思考如何借力科技,更好地服务师生、服务教育教学,绝不能把信息化建设当成装点门面的手段。我认为,教育信息化对学校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或者说是催化剂。我常常想:无论成年人还是孩子,为什么一接触游戏就会沉迷?原因就在于互动性、交互性、参与性、挑战性、激励性……学习若能如此,何愁孩子不爱学习?

    马德军:我们选择信息化产品时,始终本着几个标准:一是实用。教育技术装备必须有利于学生发展,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教师减负,有利于家校联系。二是好用。操作程序简便易学,使用方便快捷,有利于不同人群顺利掌握使用。三是耐用。产品质量要过关,性能要稳定,使用寿命较长,产品的售后服务要好,培训要到位,设备维修要及时。四是经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大都更新较快,学校购买时必须与自身的经济条件相适应,做到经济、绿色、可持续。

    革命还是改良

    问:信息化对教育来说是革命还是改良,是冲击还是推动?教育工作者如何理性应对?

    焦建利:笼统地讲,很难说教育信息化是利是弊。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取决于我们的使用目的和意图。就好比菜刀带给我们的好坏取决于在谁手里。从这个意义上讲,谈教育信息化,应该思考如何理性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发展。

    现在的“90后”“00后”都是数字时代原住民,信息技术带给他们的是愉悦,是成长习惯。学生视力下降等,不是信息化的罪过,恰恰在于孩子对技术的过度使用。因此,我们要讨论的不是信息化的弊端,而是如何引导孩子把信息技术更好地用于学习。

    面临信息化挑战,我对教师的建议是,除了热爱这个职业,更要不断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google之”,充分利用全球开放的教育资源和成果,在实践中反思和提升。新技术不能替代教师,但使用新技术的教师终究会淘汰那些不用新技术的教师。

    雷丽霞:现代学校需要信息技术提升品质、连接世界,同时也应是人的文化空间。丰富的智力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秉持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思想,通过学信综合平台把技术应用于办公管理、教学管理、家校互动、辅助教学、学生成长记录等多方面。信息技术应用带给师生更多真实的发展和进步,在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特色形成、优质全方位服务、科学规范管理、学校品牌打造等方面发挥了优势。实践表明,把信息技术融入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才能切实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

    钟和军:尽管教育科技产品风起云涌,短时间内难以撼动学校教育现状。但是,贴近学校教学实际的教育科技产品是受师生欢迎的,关键是这些产品如何找准切入点。以我们使用的“悦卷星”手机阅卷功能为例,能够快速批改学生作业,并对学生作业进行知识板块或能力点分析,帮助教师对学情有比较精准的把握,促使教师主动反思教学效果。这不仅是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是对教与学行为的检测与反馈,其作用是积极的、直接的。

    梁锋: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这是已被历史论证过的真理,然而,技术本身不能改变历史,改变历史的永远是人。所以,对于信息化之于教育到底是革命还是改良,是冲击还是推动,不只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更是一个从教育工作者到教育对象都需要逐渐蜕变的过程。什么样的产品才是好产品,我觉得首先应符合教育规律,其次是符合市场需求,最后才是技术的服务化应用。我们在产品研发中牢记一点,就是让产品服务于教学,却不干扰教学;领航于教育,却不误导教育。

    传统的教育教学桎梏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突破,比如用“悦卷星”替代传统的手工阅卷,通过大数据云统计让阅卷更轻松、更智能,还兼顾学生个性和教师引导,更兼顾考试诊断胜过分数本身的初衷,通过细节分析给教师的教学策略调整提供依据。又比如我们的班级通产品,先启用简单的设备发挥调动课堂气氛和统计的功能。虽略显保守,但我们坚持推进任何一个产品都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在教师的培训上,我们也是同步跟进,让培训简单、快速、极致。

    陈兆兴:权威专家学者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互联网+”不会取代传统教育,但会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的主阵地在课堂,学校的教学质量往往取决于站在讲台前面的那个人。先进的思想和技术重构教师培训的理念和行为,教师必须建立新的教育观,从知识传授者逐渐转变为引导者和参与者。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实现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关键是没有很好地解决课堂教学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还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想参与本话题讨论的读者,可以扫描右侧二维码继续关注。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