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成长记录
成为专业学习者
□吴宝森

    1987年毕业后,我在乡村中学做了一名物理老师。哆哆嗦嗦站在讲台上,根本就不知道怎么教,只好每天搬个板凳听前辈孙老师的课。孙老师怎么教,我就模仿着教。孙老师的教案写得很简洁,几行字就把整节课的框架搭好了;孙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但教学效果却很好;孙老师的课很精彩,听他的课,我可以融入其中,甚至想跟学生一起争着回答问题。

    教书第三年,我成为一名班主任,教两个毕业班的物理,还有初二两个班的历史。当时教师短缺,缺哪科教师就教哪科。我不会教历史,赶鸭子上架,只好硬着头皮教,把自己当作学生,与学生一起学历史。那一年期末考试成绩下来,班级平均分90分,成绩第一,我自己也颇感意外。

    后来,我自荐成为一名数学教师。数学是我喜欢的学科,教数学带给我更多的快乐,也带给我全新的体验和思考。我上网学习比较早,网络拓宽了我的学习空间,改变了我的行走方式,也结识了许多比我更智慧的人。王晓春是北京教科所退休教师,他经常在论坛与教师们讨论教育教学问题,他的书和点评是写给那些敢于把自己撕开、揉碎而又渴望重组的教师看的,我希望自己是这样的教师。李正太是我遇到的另一位导师,他是NLP(神经语言程序学)与教育整合专家,开辟了一条教育教学更具科技含量的新路。受李正太老师的影响,我所读的专业书籍也慢慢多起来,克莱因的《数学:确定性的丧失》、张景中的《数学与哲学》、德博诺的《12堂思维课》等,这些书籍对我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2010年,我成为中学数学教研员,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让我深切体会到教师的辛苦与无奈,也明白不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起而前行,我深入课堂,6年听了近2000节课,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什么“-9-1”学生总是算错?怎样规避这种错误?解平面几何题目时,学生想不到辅助线怎么办?对呀!教会学生“怎么想”才是关键!这些问题,需要我与教师们一起去面对,一起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寻找诊断学生学习类型的方法,寻找具有科技含量的教育教学方式。

    有时,我把同事当成研究对象,问他们:“当我读完这道题时,你脑子里闪出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有什么画面出现?有哪些感受?”有时,也请同事的孩子帮忙检测一种教学设计的效果。

    2011年3月,我牵头成立了“黄骅市数学零基础工作室”研讨QQ群,历时6年,部分研讨内容发表在报刊上,至今研讨课例200多节,积累教学中出现的错例图片近万张,整理的研讨记录17万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提升。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越来越懂得,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不能着急,却一定要用心。本学期我新建了一个“行动者之家”研讨群,希望每个参与者每周上传一个教学设计,用专业行动传播智慧的种子。我相信,走专业的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黄骅市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