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特色“班刊”出炉记
□郭学萍

    如果有人问:“你的写作兴趣源自哪里?”我想回答的是:两次作文发表的经历。一次是我刚上师范时,课堂习作《牵牛花》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念了一遍;一次是我在师范读书期间写的童话《日落》刊登在《苏州日报》上。前者算是口头发表,后者则是书面刊发。正是这两次“发表”经历,让我对文学产生了不可遏制的热情。这也是我每带一届学生,都特别热心组织学生写作,或投稿发表,或参加各级各类作文竞赛的缘故。因为我一直相信,这些都是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

    而现实是,要想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现在许多报纸都附有“小记者”专刊,但对于成千上万的小学生而言,这样的“园地”还是太小了。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师都会想到办一份“班刊”,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并不少见。而我重点想说的是,如何在办刊过程中体现“合作”精神。

    主编是谁?自主申报。作为一份班刊,人员及分工一般如下:

    主编:负责班刊的定期出版,对采用的文章进行终审,保证文章的质量;

    副主编:协助主编的各项工作;

    文字编辑:负责筛选要刊登的文章;

    美术编辑:负责班刊的版面设计,以及各类所需图片。

    很显然,在这些角色分工中,灵魂人物是主编。如何确定主编?我坚持“自主申报、竞聘上岗”原则。申报者要拿出方案、计划,在全班进行陈述,然后票决。这个环节很有意思,也是锻炼学生宏观思考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主编选出后,由主编负责选择副主编、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组成编辑团队。当然,为了考虑大家的积极性,每位主编只能任一届,也就是只负责出版一期班刊。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当主编的体验。

    刊发什么内容?团队决定。作为班刊,应该有相对固定的刊物名称,比如“童年拾贝”“梧桐树下”“初萌”“童心飞扬”等。每期班刊的栏目相对固定,比如“我的叙事本”“童话岛”“诗歌小屋”“上课记”“窗外”……当编辑团队看到自己的“杰作”新鲜出炉,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刊登在班刊上时,那种喜悦不言而喻。

    做得如何?学生评判。一期班刊出来后,需要有一个评价,既是为了鼓励,也是为了改进,使班刊日臻完善。那么,评价的主体是谁?又如何操作?显然,学生一定是评价主体。至于如何操作?我的建议是,越简便易行越好。主要的手段是教师利用午间阅读时间,带着学生把班刊的电子稿通看一遍,然后集体交流。毕竟这是一种模糊评价,有个大致印象即可,应以鼓励为主。

    如何提升?学会借鉴。小学生在各方面的经验明显不足,不要奢望他们很快能把班刊办到多高水平。所以,学习很重要。教师要经常把一些好的期刊介绍给学生,比如《七彩语文》《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要带着学生从封面、扉页、目录读起,一直到正文、封三、封底。不同的期刊见多了,学生会慢慢吸纳一些有用的内容。

    如何激励?举行比赛。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调动每个学生办班刊的积极性?后来发现一个好的办法,就是每学期快结束时,让每个学生把自己一学期以来的所有习作进行梳理,编辑成册,风格自定,文集名称自拟。这样的活动往往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会帮助孩子一起做。从想刊名、选插图到设计版面,一本本文集犹如一幅幅千姿百态的个人风貌画,凝聚着学生和家长的灵感和智慧,也是为竞聘班刊主编做前期功课。

    当学生拿到我们一起编辑的班刊《九月文集》,从封面设计到卷首语、目录、正文、封底,都是教师、学生、家长三者共同参与合作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成人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不仅为成人创造了与孩子沟通的机会,也带给孩子智慧、热情和信心。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