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主编手记
“有生有活”VS“有生无活”
□ 本报记者 王占伟

    活着的人可分为两类:“有生有活”的人、“有生无活”的人。

    “有生有活”的人,自主、自强、自信,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会用自己的天赋才华去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不会“白活”一生。“有生无活”的人,依赖他人,内心脆弱,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肉体生命也许活了80岁,但精神生命可能不到18岁就死了,“白活”了一生。

    为什么要课改?因为课改能让人“有生有活”,避免学生、教师“有生无活”。

    因而,现代课堂建设是从“两个减少”开始的:减少教师包办、减少学生依赖。原因其实很简单:发展必须自主,成长不可替代。

    教师对学生包办过多,看似在帮助学生,实则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扼杀。因为,它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只要有依赖,就会将成长交到别人手中,那么人就难以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其天赋、使命无形中就被磨灭。

    桐淮小区小学的活力课堂,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少教多学”,正走在“让教学回家”的路上。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让教学回家的基础上,学校开始了让教育回家的征程:学校提出了“三活”“三力”的活力教育命题,确立了核心办学理念,定位了培养目标,初步形成了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

    如何让“激扬师生生命活力”的理念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在我看来,激扬生命活力有三个层面。一是显态层面:理念上墙,看得见;校长解读,听得到;量化评价,算得清。二是含态层面:管理机制,有调整;师生面貌,有提升;学校风气,有变化。三是潜态层面:校长境界,大提升;办学格局,再放大;集体人格,大升华。

    这三个层面是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形到无形的过程,是一个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这也许就是桐淮小区小学下一步发展路上的风景。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