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我们为什么必须上学?”……孩子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不是硬挤出来的,也未必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源于他们对世界的惊奇,是天性使然。所以从天性来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 于 伟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儿童是哲学家?他有什么资格当哲学家?小小的年纪甚至3岁的孩子就说自己是哲学家,何以可能?”关于这个哲学问题,我们应该回到原初。

    柏拉图说:“惊讶,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黑格尔说,“哲学认识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反思”,就是跟着事实后面的一种反复思考。

    我们看一看儿童,无论是从“惊奇”还是从前提性批判角度,都具备了这样的特质。罗素说:“当有人提出一个带有普遍性问题时,哲学就产生了,科学也就有了开端。”康德是一位很典型的哲学家,他一生关注的问题就是:人是什么?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成为什么样子?看看孩子们提的问题:“为什么1+1=2?”“为什么有男孩女孩呢?”这两个问题就很难回答。成人也许会很无奈地说本来就有嘛,那孩子就会问:“什么是本来呢?”“本来之前是什么呢?”大人就会说你不要问了,再问我生气了。还有儿童会经常问起,“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我们为什么必须上学?”……孩子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不是硬挤出来的,也未必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源于他们对世界的惊奇,是天性使然。所以从天性来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哲学家”这一说法,也有来自于学校原生态的观察和研究。记得在语文课本里,小朋友问:“小蝌蚪自己生活得挺好的,为什么要找妈妈呢?为什么是小蝌蚪找妈妈,不是妈妈找小蝌蚪呢?咱们人不都是妈妈没看到孩子,着急找孩子吗?”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女孩不读书吗?”学生问的许多问题都很有意思,我们的教师甚至搜集了上千个孩子提出的问题,当沉浸于其中时,“儿童是哲学家”的认识则越发深刻。

    我们用哲学的视角观照和研究儿童世界,研究儿童之问、之思、之学。学校近年来提出“率性教育”,就是要保护学生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核心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率性教育”基础上,我们提出“率性教学”,因为它既有学科的根源,有对儿童研究的根源,又有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根源。要让儿童感受经验的获得和自我体验的过程,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样一个归纳思维的过程十分重要。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十分关注儿童哲学,并说过一句话:“我研究的是小康德。”皮亚杰十分关注儿童认知,重视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致力于让儿童主动自发地学习,重视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尤其是认知发展阶段。这些思想对于世界、对于中国当前的教学改革都有重要价值。

    研究儿童的心理、儿童的世界,阅读儿童文学是重要的渠道和领域。我们不仅要善于阅读哲学经典原著,还要结合孩子的成长、学校的实际进行原生态儿童哲学研究,更多地从课堂观察入手,比如经典的故事、切合实际的主题,我们试验一下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要探索出一些特色,让孩子们获得快乐,获得解放,真正像孩子一样活着。以哲学的视角走进儿童世界,以全学科探索儿童之问、之思、之学的方式推进原生态田野研究,以便促进儿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思维、想象力的发展。

    儿童是哲学家,我们要让儿童爱问、爱智慧。从保护儿童“好问、好探究”的天性角度,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提升儿童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深度思考问题。主要包括:

    关注儿童基本思维能力培养。除生活习惯和价值判断之外,教育在本质上应当是基本思维能力的训练,要特别关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关注学科间渗透。要培养儿童的基本思维能力,未来最主要的方式是采用在全学科进行渗透式教育的路径。各个学科未来都要进行集中探索的课题是:儿童如何问问题,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进行学习?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意味着什么?总之,无论哪个学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渗透式方式去研究“儿童之问”“儿童之思”,并不断贯彻落实尊重、倾听的态度,是目前的重要任务。

    深入推进“儿童创造问题”的研究。一是培养儿童的兴趣。我认为主要是好奇心,即儿童愿意开放地问、开放地想。比如提问题的兴趣、发现问题的兴趣,愿意动手动脑的兴趣。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进行研究,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也需要有效地培养、激发和保护。二是培养儿童分类等抽象思维能力。分类能力、归纳能力、直觉能力和想象力是创造教育的重要内涵。三是培养儿童合情合理的推理能力。对于儿童来说,兴趣是一切学习的起点,为持续学习、持久思考提供内在动力。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儿童哲学的原生态研究,让我们较为容易地窥见儿童的秘密,理解儿童的特点,很好地帮助教师逐渐形成儿童哲学教育的思维模式,从而提高儿童哲学教育水平。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