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跨界整合,让教育回归本位
□ 马金华

    教育的使命是追求教育的完整性与培养完整的人,而在现行的分科课程体系中,人为地把知识分离、把人割裂。因此,根除各科目之间的分离现象,我们的整合应涵盖三个层面:学习方式整合、课程整合、人文与科学整合。这一点在上海市卢湾中学“无边界微型课”上得以实现。

    卢湾中学的几十位教师进行科学组合,分别带领学生开启了一场“突破学科”“突破教材”“突破教师”的“无边界”课堂展示。

    《纸片船长》一课,执教的是科学教师与家长。教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让信息技术与科学课联姻,把微课、学习包带入课堂。整节课上,教师很少讲,只是提示时间与任务,进行适当点拨,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动手、动脑,遇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瓶吞鸡蛋》一课,化学教师和物理教师分别指导学生用实验将煮熟的鸡蛋吞进瓶子,学生在化学和物理两个实验中直观感受到,解决问题不是单一学科知识的运用,而是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培尔·金特遇见笛卡尔》一课,数学家与音乐家相遇课堂。培尔·金特是挪威作曲家,笛卡尔是数学坐标轴发明者,这门课的核心是将音乐旋律绘制在数学坐标轴上,让音乐可视化。数学教师先讲解数轴,然后音乐教师出示一段曲谱,让学生用数轴的方式绘制旋律线。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坐标轴上绘制音乐的旋律线,将音乐的感性思维和数学的理性思维进行结合,帮助他们对音乐有更理性和更深层次的认识。

    《文有灵犀数点通》一课,语文教师上的是《优孟谏楚王》,教师出示课题,学生弄清文意后,讨论了优孟为什么能劝动楚王。数学教师出示反证法,讲解反证法的使用,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优孟劝动楚王用的就是反证法。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快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事例上升到普遍原理。

    无边界微型课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回归,回归教育的本来目标,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从整体上说是使受教育者做好准备,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种直接经历,为未来而学,为未知而学,教育过程背后蕴含的是学生在过程中的真实发展。

    要知道,课程设置仅仅是为了“课程”是没有意义的,要回到育人层面。学校课程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教师在重构课程时,要兼顾课程统整,而且要与生活经验结合,针对学习内容加以有效组织,打破现有学科内容界限,让学生获取较为深入与完整的知识。

    (作者系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教科院副院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