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07日 星期三
用评价撬动真实学习
执教内容:八年级物理《噪声》 执教教师:河北省迁安市扣庄初级中学 刘艳

    (教师事先创设情境,课间播放乐曲《梁祝》,上课后播放凿墙和紧急刹车的声音)

    师:听到前后两种声音,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1:前一种声音很悦耳,后一种声音非常刺耳。

    生2:前一种声音听着很舒服,后一种声音听着很难受。

    生3:前一种声音让人心情舒畅,后一种声音让人内心烦躁。

    师:同学们用非常丰富的词汇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我很赞同。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刺耳的、让人难受和烦躁的声音。谁来帮大家读一下学习目标?

    (教师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学生朗读,教师表扬学生读得很自信)

    师:下面进入主题一,大家根据主题开始自学。

    (学生独学,教师巡视,观察学习进程,辅导学困生,寻找亮点,等待独学完成)

    师:接下来对子之间互相交流,之后我们会进行抢答测试。

    (对子交流,准备抢答测试。教师投影出示测试题,按抢答速度和正确与否给分。学生抢答,因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出现多人同争一道题的现象)

    师:提醒同学们,几个人同时说答案不加分。请列举课本外的例子,说明控制噪音的方法。

    生1:用真空玻璃,使噪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生2:用特别厚的隔音窗帘,使噪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生3:无声手枪的消音器,使噪音在声源处减弱。

    生4:设置噪声检测仪,使噪音在声源处减弱。

    生5:噪声检测仪只能显示声音的大小,不能减弱噪音(掌声响起)。

    师:这位同学听得很认真,反驳及时且切中要害,双倍加分,还有吗?

    生6:可以在耳朵里塞棉花,阻隔声音进入耳朵。

    师:有想法,真的可以!我们想了这么多办法控制噪音,难道噪音就没有值得利用的地方吗?

    (学生互动交流)

    生1:利用人体发出的噪音探测病灶,比如气管发炎。

    生2:可以利用噪音发电。

    师:这个还真没有听说过,可以具体说说吗?

    生2:可以在飞机场附近装一个噪声发电机,利用噪音发电(掌声响起)。

    师:想法不错,相信你会有办法让它实现。看来大家已经对噪音有了客观的认识,下面我们进入主题二,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假如你是小区的降噪工程师,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减少噪音?每位同学先独学,再交流,然后准备小组展示。

    (学生互助交流,优化方案,进行实验,板书预展)

    师:最快完成的小组得6分,以此类推,只要完成就得1分。哪个组先展示?

    (各组纷纷起立)

    师:既然大家都想展示,我们把机会给最先完成的小组,不过其他小组可以补充、评价。

    (学生拿展板上台)

    生1:作为降噪工程师,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在小区设置禁止鸣笛的标志或在小区周围植树,使用隔音或降噪建筑材料,比如双层玻璃、隔音墙,还可以给居民发放降噪耳机、耳罩……

    生2:可以由国家或相关部门制定法律法规,让噪音较大的工厂、企业等通过技术改造降低噪音,可以在小区周围设置噪声检测仪,提醒人们尽量能够减少噪音。

    ……

    师:同学们真的可以被称为工程师,甚至是卓越的工程师,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未来的工程师们。最后我们再来聊聊,作为新时代的公民,我们在减少噪音污染方面应该怎样做?

    生1:楼道里轻轻走路。

    生2:不大声喧哗。

    生3:对大声讲话制造噪音的行为礼貌劝阻。

    师:这个词好,礼貌劝阻,还有呢?

    生4:晚上休息时间不大声喧哗,降低电视、广播的音量,以免影响他人。

    生5:开车的时候少按喇叭,尤其是进入居民区。

    生6:研制更好的材料降低噪音。

    ……

    师:看来大家真的是新时代的文明公民,祖国会因为你们的文明而更加美好。同学们,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愿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师总结各小组得分,选出最佳团队,颁发奖品)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为《噪声》,我设计了两个主题,主题一针对基础知识,自学后只进行对子交流,用抢答测试的方式进行检测;主题二为能力提升,通过“作为降噪工程师如何解决噪音问题”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思考,从而形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节课还探讨了噪音可利用的方面,以及作为合格公民如何减少噪音污染等话题。这些对学生的思维拓展大有帮助。

    在这节课上,我尽量做到充分放手,引入竞争,并且增加引导性、激励性、幽默性的语言等,使每个学生都拥有饱满的学习热情。我认为,评价在课堂上极为重要,因此每个环节我都会进行检测评价。不过,在小组关注度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应该给予后进组更多帮助,使他们不因与其他小组差距过大而丧失信心。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