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22日 星期三
格式化教学的公害
□ 毕延威

    教育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但迄今为止,有多少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呢?

    有人说,要想改变孩子,父母必须先改变。套用这句话,我想说:要改变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又改变了多少呢?我们是否已经成为课程的研究者与开发者?如果至今依然只是课程的执行者,传授万古不变的教条,用标准答案把学生固化,又怎么可能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呢?因此,要想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必须先改变,教师要学会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时下,许多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的课堂普遍存在格式化教学的现象。格式化教学,即无需好奇探究之心,只要会依样画个瓢就行。时常听教师们说“教参上是这么说的”“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少有人敢越雷池一步,少有人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师们担心失败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还是自己不愿意“受累”。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在我看来,是我们的教育功利化了。功利化教育致使一线教师内心浮躁,缺乏批判质疑精神,更缺乏一种安静、安心做教研的氛围。

    有教育学者说:“不好的教育有如公害!教育工作者唯有掌握基本要领并努力琢磨,在教导的艺术上下功夫,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正面、积极的发展,学习才会充满创造力。”该学者希望教师在身体和心灵两方面都能有所收获,能够投入更多的力量和勇气,而不是用固定的格式,把天下的教育思想网罗其中,然后使之成为照搬照抄、万古不变的教条。

    一次,我到市教研室交教师报送的课题材料,遇见外县同行,他问我,时下乡村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热情高不高,能不能做好课题研究?客观地说,时下大多数乡村教师所做的课题研究都是奔着职称去的,说得不好听点,就是伪研究、伪课题。我当然反对这样的现象。

    也许你会问,教育究竟该怎么办?我们不妨看看陶行知和张伯苓的事例。陶行知力图改革,创办晓庄师范学校却最终被迫停办;张伯苓把许多新的理念、技术引入学校,被认为不伦不类。但是,他们的尝试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他们不愧是著名的教育家。

    学校本是学生犯错并改正的地方,教育是鞋,学生是脚,教育应适应学生,而不是强制学生适应教育。学生主动思维能力再弱,也能实现我的命运我做主;被动思维能力再强,也只能是个“打工仔”。人的成长应当实现由被动思维到主动思维的转变,这样才能说明是真正成长了。教育如果不是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转变,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要改变我们固定的格式化教学模式,就应该解放教师与学生。教师解放了,教师改变了,才能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格式化教学实际上是把学生的大脑格式化,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被奴役。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罗山县教研室)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