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22日 星期三
当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教师成了决定性的力量。
唤醒教师
□ 本报记者 白宏太

    春天来了,坚冰在消融。

    广袤的齐鲁大地,一场深层次的教育变革正在进行,如春风般唤醒教师心中萌动的希望。

    催生这场变革的,是这样一系列教师队伍建设新政:

    2015年4月,山东省教育厅举行新闻发布会,推出教师“县管校聘”、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4项改革。

    9月,山东省政府召开电视会议,创新教师编制管理,全力化解城镇中小学“大班额”。

    12月,山东省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保障乡村教师待遇,完善补充机制,改革教师招聘,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

    2016年2月,山东省启动免费师范生全科教师培养计划,在3年内培养1万名免费师范生。

    3月,山东省宣布本年度全面推开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全面取消中小学校长行政级别。

    4月,山东省政府下发56号文件,一次性推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5大项17条改革举措。

    ……

    短短一年多来,如此密集的改革政令,在山东教育史上绝无仅有。每一项改革都掷地有声,显现新气象;每一项改革都切中肯綮,直指教育弊病;每一项改革的关键词都是“教师”,激荡人心。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这是荀子的名言。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谈及教师的作用,也特意援引了这句话。当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教师成了决定性力量。

    一场回归人本的教育变革,如何影响教师、唤醒教师、改变教师,引燃教育发展的原动力?

    发现最适合当校长的人

    去年,43岁的日照实验高中副校长宋国安参加了跨区竞聘,入围莒县一中校长候选人。

    “过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宋国安对记者说。

    的确,如果是两年前,宋国安肯定没机会。那时,莒县一中校长作为副处级职务,是由上级组织部门任命的。而宋国安只是副科级干部,资历明显不够。更何况,想要跨区县任校长,简直门儿都没有。

    晋升难、管理难、流动难!

    在传统体制下,这是宋国安将遭遇的“三重门”,也是校长们普遍面临的制度处境。

    “在行政化管理模式下,校长究竟是官员,还是教师,定位很不清晰。”日照市教育局局长张传若分析说。多年来,让他最忧心的是,“一些校长热衷于做官,压根儿不懂教育,既没有做教育的热情,也没有上进的动力”。

    校长“官员化”、学校“行政化”,也一直是让教育行政部门棘手的难题。

    原因很简单。不管是处级校长、科级校长,都由上级有关部门任命,本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他们的管理权很有限。甚至在有的区县,高中校长是处级,教育局长是科级,局长根本没有话语权。

    也因此,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政策喊了许多年,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不同级别的校长,没有办法交流轮岗。”张传若说。

    怎样激活校长的成长动力,让校长流动起来?

    经过多方调研、积极筹备,日照市决定拿校长“开刀”。2015年6月,在全省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日照市委书记刘星泰表态说,本年度在全市完成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

    对这项改革,校长们一开始其实似懂非懂。

    “大概是刺激一下校长,让大家更敬业吧。”日照市济南路小学校长李洪江想。尽管不太懂,但他很支持:“过去市里的学校,市直的是正科,区属的是副科,街道的没级别,别提多乱。”而他就是街道学校里没级别的校长,经常会遭到“不平等待遇”。

    与李洪江一样,莒县城阳二中校长宋启峰也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在乡镇,大小单位都有级别,动不动就使唤学校。”这让宋启峰挺郁闷,他曾向领导建议,提高学校级别,“我不是想要权力,而是希望得到一点尊重和认可”。

    在张传若看来,两位校长的“吐槽”,正是校长职级制的改革诉求。“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哪里不顺就向哪里动刀子。”他形象地说。

    为此,在启动校长职级制改革前,日照市下了两步重要的“先手棋”:调整城区办学管理,高中学校收归市里管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幼儿园统一由区级管理;创新乡镇基础教育管理,取消规模小的学校和幼儿园的法人资格,每个乡镇设立初中、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3个并列法人。

    “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的前置性改革,既理顺了管理职责,也明确了改革主体,成为日照校长职级制改革的一大亮点。

    有了这样的预热,校长职级制改革很快便箭在弦上。随着编制部门一道政令,全市公办中小学一律取消行政级别,由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运行30多年的校长“官员化”、学校“行政化”管理模式正式谢幕。

    在改革大潮下,教育生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来听听如今校长们的心里话。

    “校长职级制改革对我影响很大。”现任日照五中校长的丁兆俊一开口,大家都会心地笑了。

    这句话是有潜台词的。过去,丁兆俊是日照一中副校长,这是当地最好的中学之一。用他的话说,“生源好、师资好、条件好,生活很幸福”。但是,改革一开始,丁兆俊坐不住了,自愿竞聘到日照五中当校长,尽管这是一所相对薄弱的学校。

    为啥放着好日子不过?面对记者,丁兆俊敞开心扉:“我当了8年副校长,如今已50出头,我想换一个活法,看看面对普通生源,我能不能一样教好。”

    “我是校长职级制的最大受益者。”莲溪学校校长王斌乐呵呵地说,“我过去是乡下没级别的校长,现在与市区学校、县城学校都平起平坐了。”

    让王斌知足的是,实行校长职级制,他的工资涨了不少。行政级别没了,全市校长的职级分为四级九等,享受相应的职级薪酬。王斌目前职级不算高,但工资已经超过了县教育局局长。

    “现在校长都流动起来了,城乡学校双向流动贯通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流动也贯通了。最近已经有两位教育局干部竞聘校长。”王斌说。

    这当然是好现象,不过,张传若也强调:“职级薪酬只是校长价值的一种体现,但校长职级制的本意,是把真正适合当校长的人选出来,推进教育专家办学。”

    宋国安就是一个明证。他幸运地赶上了好时候,通过考核、面试、答辩等一系列程序,如愿当上莒县一中校长。

    “校长职级制给了我实现教育理想的平台。”宋国安感激地说。学校取消了行政级别,也没有了过去繁多的会议、审批、迎检,校长由“行政人”变成“教育人”,也让宋国安20多年的教育积淀有了施展的舞台。因为他的到来,莒县一中与日照实验高中“联姻”,实现了资源共享、联合教研,莒县一中的教育教学有了质的提升。

    “说到底,校长职级制有利于校长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宋国安说。

    这样一组对比数据,或许是最有力的说明。实施校长职级制以来,日照中小学校长平均年龄下降6.91岁,校长拥有本科学历的比例提高了11.23%,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提高了9.31%……

    日照仅仅是山东省改革的一角。在日照启动改革以前,潍坊、青岛、烟台、威海、菏泽……已先期启动校长职级制改革。

    2016年1月24日,济南市山东会堂,山东省省长郭树清登台作2016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向全省庄严承诺:“加快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开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和去行政化。”

    一年过去了,山东教育是否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截至去年底,山东省全部17个市均已出台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方案。”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左敏告诉记者,“当然,目前这项改革还存在待解决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方向是正确的。”

    把教师引向最需要的地方去

    2016年教师节前夕,山东省“最美教师”评选活动举行,52岁的小学班主任张玉芝用“爱的教育”打动了所有人,最终入选全省30强。

    消息传来,无论是张玉芝工作的寿光市圣城小学,还是她支教的寿光市田柳镇实验小学,学生、教师和家长都喜出望外,为她感到自豪。

    而这更像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两年前,圣城小学选派教师到农村支教,张玉芝报了名。同事劝她:“农村条件苦,你都50多岁了,何必受罪?”“我是老教师,应该带头。”为人厚道的张玉芝说。

    就这样,张玉芝来到田柳镇实验小学,支教一年。学校位置偏远,张玉芝就住在学校宿舍。晚上同事都回家了,只剩她自己。闲暇中,她想到了家访。几个月时间,张玉芝走遍11个村庄的33个学生家庭,与家长、孩子谈心。

    在通信手段发达的今天,张玉芝凭着“笨办法”,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赢得了家长的信赖。她的班级活动丰富多彩,孩子们都变懂事了、爱学习了,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她的班里。张玉芝又把年轻教师组织起来,传授班级管理经验,一起研究教学。再后来,整个乡镇的学校都被她带活了。

    那一年,田柳镇专门为张玉芝开了一个教育现场会。一年支教期满,孩子和家长们都拉着她的手,哭着不让她走。

    张玉芝自己也没想到,短短一年支教,居然开创一片教育新天地。如今回到圣城小学,年届退休的她主动担任一年级班主任,每天有使不完的劲儿。

    张玉芝的故事,是发生在山东省“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个小花絮。

    山东潍坊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先行者,早在2004年就开始探路校长职级制改革。

    抓好校长这个“关键少数”,潍坊的改革视角转向如何调动教师这个“根本多数”的积极性。

    2015年,山东启动“县管校聘”试点工作,青岛、潍坊在全省先行先试,并于2015年6月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 管理改革示范区。2016年,此项改革在全省全面推开。对此,山东省省长郭树清和常务副省长孙伟先后多次作出指示。

    为什么要改革?

    “推行‘县管校聘’改革,就是用制度引导激励广大教师合理流动,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保障教育公平。”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徐友礼说。

    教师合理流动的前提,是权力的让渡与利益的再分配。

    “简单地说,市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定期与教育局一起核定教师编制、岗位总数,然后整体交付教育局支配。”潍坊市教育局教师工作科科长宋炳华解释说,“然后,教育局要把这个编制、岗位总数细分到各个学校。”

    这就意味着,以往由行政部门支配的用人权,现在交到了校长手中,校长如何用好这个权力,至关重要。

    经过长期改革洗礼的潍坊,已经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操作机制——按需设岗、分层聘任、城乡交流、绩效激励。

    听起来似乎有些抽象,但在圣城小学,校长韩高波对“县管校聘”的操作已十分谙熟:“按需设岗,就是通过民主评议,在校内核岗、议岗、定岗、设岗,确定岗位设置的方案。”

    有了这个岗位设置方案,才能有条不紊地往下进行。“首先是校内直聘,老年教师、孕期教师、身体有病的教师,可以由学校直接聘任。”韩高波说。接下来才进入异常激烈的竞聘环节,分为校内竞聘、跨校竞聘和校际交流。“按规定,每所学校必须拿出5%的教师岗位用于跨校竞聘。”

    这意味着,在每一所学校的竞聘中,必然有校内教师要流动出去,同时也会有其他教师流动进来。

    “只有教师能进能出,学校才有活力。”韩高波深有感触地说。

    这样一个细节,彰显出制度的合理性:市教育局规定,参加校际交流或跨校竞聘的教师,须具备县区级优秀教师以上称号。

    “每一年,我们都会选派优秀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去。相应的,农村学校也会选派有发展潜力的教师交流到我们学校。”韩高波说。

    看得出,这样确保公平、公正的制度伦理,保障了改革的健康、有序运行,也真正为学校带来了转机。

    在安丘市景芝镇职工子弟小学,教师严重老龄化让校长王永春一度很发愁:“全校42位教师,有一半教师将在5至10年内退休。”这还不算,近一年又有8位女教师生“二孩”。这可如何是好?

    一筹莫展中,“县管校聘”改革让问题迎刃而解。在当地,鉴于初中教师数量有富余、小学教师缺编的情况,通过教师合理流动,有11位中学教师补充到王永春的学校。

    让王永春高兴的是,11位教师个个年富力强,他们的到来不仅让校园有了生气,而且感染了老教师们,整个校园既和谐又充满活力。

    显然,对教师而言,“县管校聘”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教师流动,达到“人岗相适”,唤醒每一位教师的内生动力。

    如今,“县管校聘”已经在山东137个县(市、区)全面推开。

    “我们同时启动了两项配套改革,编制管理政策创新,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改革。”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介绍。

    以编制管理政策改革为例,山东省规定,年级学生数达不到标准班额的农村教学点和小规模学校,教师编制可以按照班级数核定,小学班师比为1:2.4,初中班师比为1:3.7。同时,对承担教学改革任务或育龄妇女多的学校,可按不超过5%的比例适当增加编制。

    “我们还设置了编制临时周转账户,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地方教师编制确实不够,周转账户可以借一些编制给他们用。”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杨红帅处长介绍说。

    相应的,在中小学职称职务改革中,一项让教师们怦然心动的新规定就是提高中小学中高级岗位设置比例,小学提高7个百分点,中学提高5个百分点,农村学校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再上浮1至2个百分点。

    “有了这些配套改革,‘县管校聘’改革才能不打折扣,真正落到实处。”沂南县城关实验中学校长王江涛深有感触。

    几年前,由于几所学校合并,造成沂南县城关实验中学严重超编,最多时超员76人。在过去,教师们宁肯在学校做杂工,也不愿分流到其他学校去。

    让王江涛高兴的是,在去年的“县管校聘”改革中,这个问题得以解决,一大批教师自愿到小学任教。“原因很简单,经过教师编制和职称改革,教师在小学发展的机会更多了!”

    让真正优秀的人当教师

    2016年1月,山东省教育督导组来到莒县检查工作。走进地处山区的棋山镇第四中学,一阵悦耳的琴声吸引了督导组的专家们。

    循声来到一间教室,眼前的一幕让专家们又惊又喜:一位面带微笑、年轻文静的女教师正弹着钢琴,给学生们上音乐课。学生们一边唱歌,一边律动,浑身透着快乐。

    仔细询问后,专家们更惊喜了。这位名叫路炜的女教师,竟然是青岛大学钢琴专业的研究生。“简直不敢想象,如今山区的孩子也有研究生学历的艺术教师了。”他们赞叹道。

    原来,路炜家在日照,2015年通过新教师招考来到这里。在这所偏僻的山区学校,尽管生活多有不便,但学校的重视、孩子们的喜爱,让路炜找到了初为人师的幸福。

    近年来,在山东各地,得益于教师招聘工作的制度创新,一大批像路炜这样有志从教的高学历、高素质专业人才进入中小学教师队伍。

    2015年10月,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出台新政。厅长韩金峰表示,在坚持事业单位公开招考制度的基础上,中小学教师可单独招聘。

    这无疑是为教育系统打开了“绿色通道”。过去,教师招聘由人社部门统一进行,程序烦琐、流程长,教育局和学校没有用人自主权,往往很难招到理想的人才。如今,程序被简化了,教育部门编制了用人计划,报人社部门审批后,学校就可以自主进行教师招聘。

    2015年12月,山东省推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教师招聘有了更为灵活的规定:教师既可统一招聘、统一分配,也可按学校组织招聘,同时鼓励探索先面试、后笔试等多种方式。

    办法一出,基层校长纷纷点赞。“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通过先面试、后笔试等方式,有利于学校招聘到心仪的、急需的师资。”特级教师、烟台市芝罘区姜家小学校长杨建维认为。

    “2016年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我终于通过招考成了正式教师。”年轻教师杜永芬一脸幸福地对记者说。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招考程序的规范、快捷、公正。“从发布通知、报名、笔试、面试到公示、录用,整个过程仅用了一个多月。”每一道程序结束,立刻公布结果,这也让她觉得很踏实。如今的她是莒县一所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尽管工作很辛苦,但凭着自己的努力赢得了机会,她既觉充实,又很珍惜。

    “对于短缺专业教师或高层次人才,招聘程序更便捷。像音体美学科教师,在招聘时会加大面试和专业测试权重。”莒县教育局局长油文玉说。

    “我就是这一措施的受益者。”文心高中体育教师单洪飞笑称。此前,他多次参加各地教师招考,都栽在笔试成绩上。“我报的是体育教师,笔试再好,专业不行有啥用?”单洪飞挺委屈。而这次招考,莒县教育局更看重专业技能,单洪飞在专业测试中名列第一,顺利脱颖而出。

    这样的教师招聘改革有一个鲜明的倾向,是通过不拘一格的选才方式,让更多优秀的人当教师。

    与这一理念契合的还有,如今改革者的目光也开始投向“未来教师”。

    2016年6月,山东省教育厅宣布,启动本年度免费师范生招生计划,面向全省招收3000人。

    这是山东省属高校首次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免除学费、住宿费,享受每年4000元生活补助,还将接受全新的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

    “为他们预留编制、岗位,毕业后直接安排到学科教师紧缺的农村学校任教。”张志勇介绍,“按照培养协议,他们至少要在农村学校工作6年。”

    在张志勇心里,还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恢复师范教育的精英传统”。

    “我是1981年上的曲阜师范学院(作者注:今曲阜师范大学),当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2.6%。”张志勇沉入回忆,“可以说,那时候的师范教育属于精英教育的范畴。”

    也因此,在张志勇看来,倡导免费师范教育有着更深远的意义。“我们希望通过公共政策撬动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要吸引优秀的学生就读师范专业,培养他们成为未来的教师。”

    从实施效果看,这个政策效应已初步显现。2016年,山东省免费师范生报名人数21000人,录取比例1:7,招生算得上火爆。

    “去年我校共招收免费师范生493人,录取成绩全部在一本线以上,而且大大超出一本线。”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王焕斌高兴地说。

    来自山东即墨的周响响,去年以639分的高分自愿选报免费师范生,如今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物理系。谈及自己的选择,这个来自农村的女孩心怀感恩:“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教师是我最喜欢的职业。我毕业后要到农村去,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与周响响一样,对于未来,对于教师职业,免费师范生们都心怀欣喜,一段值得期待的职业生涯正在他们脚下伸展。

    在这个孔孟之乡,在这片改革热土上,在这些未来教师身上,记者分明感觉到,一份更为悠远的传统与使命也在传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