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22日 星期三
寻求通往核心素养的课堂“绿动力”
□ 本报记者 解成君 □ 张桂玲

    推荐理由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华润实验小学的课堂上,这种生命气息的传递之处,已在孩子们心中长成了一片“解放、开放、绽放”的绿色。这是因“绿色课堂”而诞生的动人景观,被誉为“绿动力”现象。

    学生核心素养需要“落地”才会有意义,而课堂无疑是主阵地。核心素养在课堂如何落地?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华润实验小学的“绿色课堂”探索出三条路径。

    研究学生是重构课堂的起点

    “如果离开了学生谈课堂,无异于缘木求鱼。”华润实验小学校长刘慧认为,“课改首先是改课。改课,必须以研究学生为先。学会研究学生,应成为每位教师的必备专业素养”。

    基于此,经反复研究、论证,以研究学生为主旨的“四四三”法则“出炉”了,包括课前“四问”、课上“四给”、课后“三思”。据此,让每位教师都有章可循、有法可效。

    一是课前“四问”——以学定教,有效备课。华润实验小学的教师在备课之前都要进行以下四问:学生的起点在哪里?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怎样让学生获得?怎么知道有多少学生达到了预设目标要求?籍此,教师把握学情,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目标,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预设。

    “有了这‘四问’,我感觉就像找到了一把读懂学生的金钥匙。”年轻教师徐丽丽告诉记者,为了做到把握每个学生的“起点在哪里”,她采取了提前收集学生问题小纸条的方法,收集并阅读完毕,再对学生进行分类。上新课时,哪些学生会“吃不饱”,哪些学生可能“吃不了”,哪些学生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也就了然于胸。

    “如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就可以给他们分别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感到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既有挑战性,又有成就感,对他们而言课堂才会充满吸引力。”徐丽丽说。

    二是课上“四给”——人在中央,自主开放。此举重在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现、自主探究的时空。教师退居幕后观察并指导学生,给学生自由表达与展示的权利,给学生随时质疑和争辩的权利,给学生偶尔出错的权利,给学生自己设计、选择作业的权利。

    三是课后“三思”——注重梳理,持续研究。刘慧认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对学生的研究也可能停留于表象。基于此,学校形成了课后“三思”:课堂上的生成,哪些是意料之中的,哪些是意料之外的?因为有了这堂课,“我”对学生的了解,什么地方更加清晰、准确、丰富了?如何带着对学情新的理解和把握,进入后续教学?

    “刘校长经常对我们说,绿色课堂不可能十全十美,有缺憾才是真实的,重要的是要学会反思。我们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会了应对挑战,并在不断反思与修正失误中有了自己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智慧的生成。”谈及绿色课堂改革路上的成长,语文教师赵旭感触颇深。

    用结构的力量让改变发生

    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需要用结构的力量改变课堂。

    基于此,华润实验小学的绿色课堂有了如下基本教学流程——

    1.课前研究。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提出质疑。

    2.问题呈现。通过学生交流自学情况,师生梳理关键问题。学生初步交流,教师点拨启发,参与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初步决议。

    3.小组探究。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教师引导调控,把握重点;学生组际交流,发表决议。

    4.全班展示。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质疑和辩论,共同完善。教师修正完善,表述结果;学生全班讨论,形成决议。

    5.教师提升。教师点拨重难点,画龙点睛。

    6.拓展应用。拓展提升,使不同学生得到提高。

    “之所以设计这样的流程,是为了让处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都能顺利上手,并不是让教师死搬硬套。针对不同的学科和课型,每个教师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控。”刘慧告诉记者,她的“法宝”就是让教师中的“领头羊”充分发挥作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教师。有了方向,有了榜样,也就有了可以参照的“标杆”,更多的教师也就逐渐有了不断自我成长的动力。

    数学教师张秀爱善于在课堂创设好玩的情境,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在趣味盎然中起航,让教师们看到了好玩、灵动、有张力的数学课堂,也看到了“课上四给”可以“这样做”。教师黄家硕的“翻转课堂”广受学生欢迎,他的观点“教当然重要,但是时间的重心应该放在给学生学习资源的提供上”,让教师们豁然开朗:原来,课上教师只有尽可能地“退”,才会给学生更多“进”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有先实现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型,才可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正是“流程”背后的核心要义所在。

    随着绿色课堂改革的深化,教师们也很快发现:结构变,则课堂生态变。学习不应只是知识的累加,更应是自我的完善与创造。

    如在“课前研究”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设计“自主学习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黄家硕对为什么要做“自主学习单”有自己的想法:课前自学不是让孩子没有问题,而是站在基本知识的表象上,有了更多的思考、发现和为什么。自学不是为了简单的展示,而是给孩子探究的底气,为他们课上更有深度的交流打开了大门。基于这种认识,他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怎样实现‘学生能做’‘做了有效’‘激发思维’之间的平衡上”,努力使练习课也让学生从“简单的知识罗列”到“有新的想法诞生”。在他的课堂,听课者经常会在交流环节听到孩子发出这样的声音:“我还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你这样不对,因为……”“为什么是……而不是……”“这样行吗?”整堂课都流淌着满满的“生长力”。

    批判性思维从“会问”开始

    在华润实验小学,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方向性统领的绿色课堂结构性改变,总体上凸显出这样几个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自主探究、创新意识、独立人格。

    在刘慧看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绿色课堂能够“生成”的起点,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由之路。

    以数学教师团队为例,在张秀爱、黄家硕的带领下,研究出如何让学生“敢问”“想问”“会问”“乐问”的“四大策略”——

    营造自由安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问”。只要学生能提问,教师就不能压制、控制、批评,而要鼓励并欣赏学生提出的问题,尤其是对不循常规、思维具有创意的学生,要给予充分赞赏,以激励其他学生积极思维。

    深研教材,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想问”。如长方体表面积一课,教师让学生计算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按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列式为:(10×5+10×5+5×5)×2,只有一个学生列出了这样的算式:5×5×10=250。教师没有急于让这位学生说想法,而是“心生一计”,吊起了学生们的胃口:“有一位同学用了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你们想知道吗?”教师把这位学生的算式板书到黑板上,于是招来了一片疑问:“这样列式算的是表面积吗?”“这道题中的长、宽、高相乘正好碰巧了等于表面积,如果换一换数字就不一定相等了吧?”“我想知道这样列式是怎么想的?”“吊胃口”诱发了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没法不问。经常设置这样的情境,学生提问题就会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拓展学生的提问空间,让学生“时时问、处处问”。包括在课前小研究中“多思乐问”,在课堂探究中“深思善问”,在听取别人发言中“质疑追问”,在多元化家庭作业中“勤思好问”等。

    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会问”“乐问”。教给学生“在知识的疑惑处提问”“在新旧知识的比较处提问”“在解决问题及新运算的算理追溯处提问”“在解决问题及新运算的算理追溯处提问”四大提问“秘笈”。

    数学课上,教师张立先在一个玻璃杯中倒入水,在与水面齐平的地方用彩笔画一条线作为记号,之后出示一块方糖,让学生猜一猜:把这块方糖放入水中,等糖全部溶解后,水面的高度会有什么变化?孩子们不假思索地异口同声大喊:水面会升高。教师微笑不语,将方糖缓缓放入水中。看到方糖全部浸入水中时水面升高了,但随着方糖慢慢溶解水面又回落到原高度时,学生们的眼睛里写满了一个个大大的问号。此时,教师才开始一脸神秘地问:“有谁想问什么问题吗?”孩子们立即纷纷抛出了自己的疑惑:“方糖放入水中溶解后,糖水体积应该是糖和水体积的和,为什么糖水的体积还与原来水的体积差不多呢?”“是不是糖溶解后糖就没有体积了?”如此,学生在疑惑处有了问题,也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多次走进华润实验小学的课堂后,有一位教育专家给出了如是评价:这里的绿色课堂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一种时时流淌的生命气息:蓬勃、明亮、温暖、润泽。因为,这里的每位教师都致力于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激活者。

    专家点评

    “绿色课堂”不寻常

    □ 陈培瑞

    一群“草根”把生态学原理迁移到课堂教学之中,使人透过“光环”看到真谛,触摸到核心素养的落地,真是太不寻常了。

    华润实验小学的绿色课堂不寻常,首先是课堂之上见功力。

    绿色课堂是什么?他们弄明白了,这就是:关注生命,以生为本,以生活为基础,体现生动、和谐、创造。

    绿色课堂教学怎样行走?他们有路了。这就是:重构教学内容,重构课堂结构,重构教学评价。

    绿色课堂怎么驾驭?他们有模式了。这就是“六步教学法”:课前研究、问题呈现、小组探究、全班展示、教师提升、拓展应用。

    绿色课堂怎样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他们有“说法”了。这就是“四给”,即给学生自由表达与展示的权利,给学生随时质疑和争辩的权利,给学生偶尔出错的权利,给学生自己设计、选择作业的权利。

    绿色课堂不寻常,外显在课堂,功夫在课外。

    绿色课堂的教学目标,何以定得精准?它来源于教师备课之前的“四问”:学生的起点在哪里?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怎样让学生获得?怎样知道预计的目标达到了要求?多么可贵的追问,思考来自不断的追问,正确的答案往往来自于不断追问的末尾。

    绿色课堂中的诸多难题,为何被一一破解?它得益于“真问题大论坛”。这不由使我想起了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个充满浮躁肤浅的社会,能有一群人“求真”,可谓“真人”。

    绿色课堂中的一个个出色教案,从何而来?它来自于团队教研。个人精品课例展示,“自主、散养”式的研究,小课题研究,主题菜单式培训。“实践式”教与研的校本教研活动,实现了“教、研、训”的真融合。

    课堂是一方流畅生命长河的精神家园,应当营造一种开放、温馨、和谐的心理环境,让每一个孩子充满安全感和幸福感。

    课堂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大舞台,在这里人人应当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释放生命的能量,体现个体的价值。

    绿色课堂,华润实验小学的一种农业、一方绿野、一片风景。愿农业更具生态,绿野更有生气,风景更加精彩。

    (作者系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