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8日 星期三
我见
语文教学的钥匙
□ 梁增红

    “现在语文教学装神弄鬼的太多了!”听到这句话时,我不禁心头一颤。这里的装神弄鬼之说,直指近年来语文课上自说自话、无边无界、贩卖资料、玄虚空谈、歪批戏说等“非语文”“泛语文”现象。

    装神弄鬼的课,往往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他们或轻而易举地拉起“人文”大旗充作虎皮,以“灵魂”“生命”“成长”等道德说教为名,无视语文学科的特质。他们深知,一旦与“人文”“道德”扯上关系,芸芸众生便噤若寒蝉,不敢轻易怀疑,更不敢妄加评议;他们或打着“尊重学生”的旗号,思维如同天马行空,主题如同满天繁星,学生被牵着鼻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他们或以“创新”“与时俱进”为名,用尽各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手忙脚乱,一派“繁荣昌盛”,推敲玩味、咬文嚼字则通通成了“雕虫小技”而遭弃置;他们或以“拓展”为名,上课不到几分钟就抛开教材,拽着学生一路狂奔却不知何往,“课内不够,课外来凑”……

    于是,我们看到语文课堂沦为少数人的舞台、多数人的悲哀。语文教师尽情地展示个人的才华,用自己的“深度”遮蔽了学生的思维。原本语文功底优秀的孩子,或许有了更多言说的时空;沉默的大多数,则在少数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中,手足无措,袖手旁观,默默地独守一隅。每次少数人狂欢之后,总会留下更多学生无尽的落寞。

    于是,学生在热闹的课堂气氛中激动、心动,但就是没有行动。一节语文课,不写几个字,不翻两页书,上课全凭一张嘴。除去满堂空泛热闹的“思想感悟”,除去一个个玄妙高深的“人文主题”,基本上没有扎实有效的技能训练、知识梳理。如此教学,我看到学生学会了夸夸其谈却言不由衷,千言万语却废话连篇,只知“表现”,不知“我思故我在”。

    于是,学生虽然学习了语文,但动笔即错别字频出,词不达意,病句连篇,不讲逻辑。屈原、李白、杜甫等一干名人排队而来,材料堆砌,隔靴搔痒地转述别人的故事。语言花哨,无病呻吟,没有半点切身感受。

    至今,我想起一些往事仍会羞愧难当。年轻气盛的我,整日里将“人文”之类的宏大术语挂在嘴上卖弄,俨然化身学生成长的“精神导师”。语文课上东拉西扯,自吹自擂,表现欲无限膨胀而滔滔不绝,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但是,问学生学到了什么,似乎什么也没有。天空没有留下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教学文本的核心价值,语文教学的关键能力,到底如何落细、落实,这些都无暇顾及……

    有一天,好友问我:你成天讲“感悟体验”“精神成长”“人格力量”“道德情怀”,请问语文课上如何让学生能做到?

    “读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不是古人早就讲过的经验吗?”

    “同样是书读百遍,为何有人能读懂、读深、读透,有人却依然一头雾水?”

    “读不懂、读不透的人,是因为没有方法、策略、情感、兴趣,也就是缺少‘钥匙’。”我有些不高兴了。

    “既然如此,你在语文课上教给了学生哪些方法、策略,又是如何培养情感、兴趣的?你的‘钥匙’是什么?你是如何让学生拿到这把‘钥匙’的?”朋友毫不留情地直指我的软肋。

    “书读百遍……多读书……读啊……”我语塞了,陷入无法自圆其说的境地。

    朋友看出我的窘态,没有再接着说下去。

    一段简短的对话,犹如一盆凉水,把我从浮躁、浅薄、虚幻中浇醒,彻底把我从良好的自我感觉中打回原形。我承认,我心虚了。深思之后我才明白,原来,这么多年的语文教学,一直像海市蜃楼一样虚无缥缈。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的确,语文课再也不能这样上了。我要更关注的是,学生想学什么、能学什么,教师想教什么,事实上教了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学生是不是在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教师是不是在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我冷静下来。那些被我搁置一旁的传统,似乎又在低低地呼唤我,让我找到语文教学回家的路。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在大师云集的丛林中,我小心地捡拾,细细地玩味,一个不起眼的石子,也能折射出一番大世界。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期待语文教学能实在、简洁一些。

    回过头,我才蓦然发觉,紧贴地面行走的语文课才真正厚实、扎实、真实。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