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8日 星期三
第七届“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评选揭晓
用行动诠释职业尊严与荣光
□ 本报记者 白宏太

    日前,第七届“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北京绿谷小香玉艺术学校校长小香玉、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许身健等10位教育工作者获选。

    “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评选活动自2007年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6届,推出了一批优秀首都教育工作者典型,丰富了群众正面关注和参与首都教育事业发展的渠道,吸引了广大市民的关注与参与,在全社会弘扬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第七届“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评选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教育新闻中心承办。评选活动自2016年12月启动以来,通过网络及微信平台投票,受到社会各界积极支持,活动期间共收到网络投票425.7万张,微信投票49.4万张。经过严格评审程序,10位优秀教育工作者脱颖而出。

    那么,本届“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究竟还有哪些人?他们何以最终入选?在他们身上有哪些动人的教育经历?又体现出什么样的职业素质与情怀?

    请随记者一起走近第七届“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

    教育因情怀而美丽

    人们常说,优秀是一种习惯。的确,在每一位优秀教育者身上,都能看到他们对事业的挚爱、对更高境界的不息追求和不变的教育情怀。

    就比如,王欢。本届“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评选中,王欢的当选可谓是众望所归。

    自从1981年与教育结缘,王欢已经度过30多年教育人生。从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员,再到校长。每一重人生转换,都收获精彩,收获幸福。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王欢力求在继承中发展创新,提倡“大语文观”,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作为教研员,她是东城区连续3届“王欢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室”主持人,与教师们一起深入课堂,研究学生,挖掘教材,使多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作为校长,接手史家小学以来,王欢立足学校传统,着眼未来教育发展,积极搭建史家教育的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秉承和谐教育理念,以“种子计划”为实现形式,在孩子的心灵里深植幸福。

    如今的王欢,再一次“华丽转身”,作为党的十八大代表积极承担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综合改革任务,组建史家教育集团,推进校际均衡发展,承载着上万个家庭的优质教育梦想。

    智者不惑!王欢的教育人生充满智慧、不断升华,未来还会有更多值得期待的精彩。

    而戏剧名家小香玉的入选,则让人充满了好奇。她怎么会与教育结缘呢?

    殊不知,小香玉已经在艺术教育的园地里默默耕耘了多年。自2010年以来,她领导的北京绿谷小香玉艺术学校连续在平谷区质量检测评价中荣获一等奖,被授予北京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承办校,实现了平谷艺术教育史上“零”的突破。

    只有熟悉的人才知道,在这极其不易的成绩背后小香玉任劳任怨、不图名利的付出。这些年,为了办好这所学校,她风雨无阻往返于市区与平谷之间。为创办高质量的艺术教育,她凭借个人关系请专家来校培训。学校开设多种艺术课程,让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与其他学校一样的文化课程,还可以学到只有专业院校才能学到的艺术课程。学校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艺术节,让全体师生尽情享受舞台。在小香玉带领下,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河南电视台等举办的各项大型演出,都留下师生们精彩的身姿。

    如今的小香玉办教育着了迷,享受着教育人独有的快乐。她说,艺术教育不是成绩不好的学生才来学,而是通过艺术为每个孩子打开智慧之门。

    这是一位懂教育的艺术家的深刻感悟,也让我们明白了,她的学校何以越办越好。

    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赵爱芹,同样也用她神奇的教育经历,抒写了职教人的精彩。

    32岁成为全区最年轻的高级教师,2010年起任校长,赵爱芹成功完成了全区职业教育大调整,将原有7所分散型小规模的职业学校整合成为一艘服务北京南城发展、培育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航母,实现了学校发展“三级跳”,使之成为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塑造一双会思考的手”是赵爱芹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办学思想。她带领师生不断研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创造出“校企共育、工学融合、逐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校区、一品牌、一基地、一中心”建设格局。在她带领下,学校目前具有36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资质,是中国全聚德(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中石化长城润滑油、美国喜达屋集团等知名企业的深度合作单位。

    在不被人注意处坚守

    与许多光鲜的职业相比,教育不是总处在聚光灯下,更多时候需要的是默默的、无法计量的付出。特别是那些在不被人注意处坚守的教育人,更令我们肃然起敬。

    3年前,张大力怀揣理想与他的团队来到拉萨援教。

    初到学校,眼前呈现的是一片巨大的工地,教师们眼里都是迷茫和困惑。两个月以后要开学,课桌椅和教学设备还没有调运上来,校内多处安全隐患要改造……一大堆问题纷至沓来。

    张大力来不及抱怨,一头扎进这重重困难中,开始了援藏岁月,挺着腰杆咬着牙向前走,不敢稍作停留。两年后,他们所在的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变成了“山水学府,生态校园”,教学秩序井然,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得到拉萨社会各界的赞誉,从一所籍籍无名的普通学校变成了藏族人民认可的热门学校!

    张大力说,学校就像他亲手抱大的孩子,每一步成长都让他欣喜不已。但同时,他却对远在北京的亲人深感愧疚,女儿2015年参加高考,他却远在拉萨,陪着这里的800多个孩子。

    正如史诗剧《文成公主》里唱的那样,“有爱的地方就是故乡”。两年的援藏生活,张大力把爱写在藏族孩子心里,在拉萨留下美好的生命记忆。

    作为北京“星希望”孤独症康复中心创办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师杜佳楣演绎了一个童话般美好的教育故事。

    多年前,杜佳楣对患有孤独症的女儿进行康复训练,在切身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为帮助更多的孤独症孩子,她创办了这个康复中心。中心创办之初,条件艰苦。冬天,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为了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条件,她咬牙变卖了自己的房子,租下一栋童话般的校舍。在她的感召下,近30名优秀的专业教师来到这里,与她一起奋斗,多年来先后为1500多名孤独症孩子提供康复训练,为3000多个孤独症儿童家庭提供专业指导。

    杜佳楣用智慧和激情,唤起更多爱心人士关注和帮助孤独症孩子,为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家长提供免费技术指导,让家长们对孩子的未来增添信心。许多演艺界、体育界明星也志愿加入支持孤独症孩子的行列。

    面对这些极少数的人群,杜佳楣用行动的微光照亮孩子和家长的心,为他们送去社会大爱。

    一个人的力量可能很微小,但坚持的姿态使之伟大。

    已经退休多年的北京和平街一中语文教师金毓岚,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十几年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他到电视台做文化专访,谈国学、讲家训、说家风,传播读书文化;他到各地的博物馆和学校举办个人文化收藏展,让青少年学生和百姓享受免费文化大餐;他多次为汶川、玉树等地震灾区捐款捐物,身体力行做善事;他为学校编写国学教材,为文化场馆和学校题写牌匾、校牌。

    金毓岚说,传递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是我的责任。如今,坚持多年的他从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中,欣喜地看到了希望。

    他们撑起民族的骄傲

    选择教育,就意味着选择了一份责任。任何时候,总有一些教育人,秉持知识分子的良知,成为民族的脊梁,骄傲地挺立着。

    李健,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从教近30年,仍在教学一线坚持给本科生上课。2012年以来,李健指导学生每年以2500多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持续发布我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他们提出的“中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被认为是我国食品行业内唯一的社会责任评价标准,引发多家媒体跟踪报道。

    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后,李健积极参政议政,近年来先后参加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发挥云南先导作用,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关于加强黄河上中游生态环境保护”等全国政协重点提案调研。

    在李健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许身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行政事务繁忙的他曾一学期讲课200多学时,还挤出时间指导学生在主楼地下室的法律诊所提供法律援助,被学生戏称为“法大去地下室次数最多的地下工作者”。

    到诊所求助的,他待之如亲人,坚信“身教胜于言传”。一次,当事人突然犯病昏倒,救助站不接收,情急之下他送病人去医院检查与治疗,并支付医药费。

    许身健是法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者。2007年创立国内首个法律实践教学教研室,白手起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政法大学的“诊所教育”成为国内公认的教学典范。

    胸怀责任,心忧天下,又以谦卑的态度躬身实践,这样的教育人还有许多。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贾利民,长期从事高速铁路、轨道交通和智能交通等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及学科建设,成为中国高铁自主创新道路上的见证人、规划者、传播者。他曾参与“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担任联合行动计划总体专家组副组长和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设计和确定了我国高铁科技发展的技术方向、战略路径,总体架构、重点任务等。

    在教书育人岗位,贾利民担任北京交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首席教授,“俯首甘为孺子牛”,培养的不少学生已经在中国高铁领域建功立业。

    如今,贾利民作为国家技术预测交通领域专家组组长和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交通领域专家组负责人,正在为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和“走出去”等战略的实施提供交通技术的支撑。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这些教育人身上,得到了生动展现。

    薛其坤,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5月起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他治学极其严谨,常教导学生要“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不能急功近利”。为观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薛其坤带领大家在4年内测量了超过1000个样品,把实验技术用到极限,终于在2013年3月取得重大发现,作为拓扑物质领域最重要的两个实验发现之一被写入今年诺贝尔物理奖介绍材料。

    薛其坤深知,好的科研团队才能催生一流的科研成果和科学家。他凭借自身丰富的科研经验,理顺彼此间关系,引领团队大胆创新,并多次呼吁科学界对青年科学家要多鼓励和支持,把他们推到世界学术舞台中央。在他所率团队中,有4位成员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走出了14位博士后、75位博士……

    像这样一群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怎能不令人感动!他们既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职业的尊严与荣光,也像灯塔一样辐射和引领着更多的社会人群。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社会的希望。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