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5日 星期三
代表委员的“教育之声”
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围绕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提出了不少好的议案和提案。一起来看看,关于“传统文化”“入园难”等社会关切的问题,他们有哪些好的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传统文化

    2017年初热播的央视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引发了有关“传统文化”这一话题的热议。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代表委员围绕这一话题发出自己的声音。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4件事

    在今年的两会“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传统文化教育”这一热点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陈宝生部长指出,传统文化进校园需要做4件事:第一件事是教材体系建设。针对各个学段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进入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有的涉及规律性,有的涉及方法论,有的涉及技术层面,有的涉及审美层面,针对不同学段,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适合什么内容,教材里就进什么内容;第二件事是拓展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里面,传统的戏曲、国画、书法,甚至包括中医药,都可以进校园。还包括传统体育,如武术、太极,等等。拓展校园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沃土、更好的氛围;第三件事是加强研究和阐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要按照“创新性发展、创造性继承”的原则,加强研究阐释。同时,学科建设要加强培养人才;最后一件事是推进国际传播。不仅要进校园,还要出国境,讲好中国故事。

    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引领孩子在生活中亲近传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对传统生活文化的参与和体验的提案”中表示,守住传统并将优秀的历史文明与当代生活贯通融合,是当代社会的文化使命之一。如何在中小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冯骥才认为,应该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亲近传统,潜移默化地感受传统,让传统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冯骥才建议,在每年国家文化遗产日,应由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本地一项文化遗产管理部门举行的活动。各地中小学生都应知道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教师可以带领中小学生去“非遗”存在的场域参观,也可把“非遗”传人请进学校。他还建议,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的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参加民俗活动,感受节日氛围,领悟节日内涵。另外,民间文学之乡可以鼓励学生收集民间歌谣谚语,剪纸之乡可以倡导学生体验剪纸,并运用新媒体渠道传播,从而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由衷地产生兴趣。

    全国人大代表李一飞: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集宁一中校长李一飞表示,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始终。以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同时,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加强学校社团文化建设,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稳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大班额

    大班额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小学发展的难点。近年来,城镇化进程让人口资源快速向城镇聚集,学校的规划和建设赶不上学生增长的速度;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将使大班额问题更加突出。

    全国人大代表张淑琴:设专项奖补加快消除现有大班额

    2016年7月,《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意见》指出:“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省级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订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明确工作任务和时间表、路线图,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

    2016年12月,根据国家和省级的统一部署,各地编制了《2018-2020年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为全面加快实施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确保在新一轮入学高峰到来前把学校建足、建好,保障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临沂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张淑琴建议:一是设立专项奖补资金。中央财政设置消除大班额专项奖补资金,按照建成校舍面积每平米500-600元的标准进行奖补,其余资金由省、市、县财政共同承担,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增加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国家定期对各地确定的大班额专项规划进行调研,及时通报各地工作进展情况,并组织专项督导,推动各地逐年增加教育资源供给,有序消化“大班额”,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

    关键词:入园难

    自2010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突破。但在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普惠程度不高,“入园难”“入园贵”仍是影响我国教育公平的突出问题。如何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不少代表委员在两会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庞丽娟:尽快制定《学前教育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庞丽娟认为,适应国家新战略、新形势,制定高位、专门的《学前教育法》,对政府依法有效地协调学前教育发展与社会各方面的法律关系,规范各方面主体行为,有效调动与规范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与资源。为此她建议:

    以法律形式明确学前教育性质、地位——学前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对促进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社会公平、脱贫攻坚等均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明确规定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的主要责任;

    明确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管理的主要职责;明确投入体制与运行保障机制、办园体制、教师待遇保障政策;

    对农村地区、革边民贫地区的倾斜支持,对贫困地区和弱势人群的基本免费保障制度等,作出明确规定。

    全国政协委员刘焱:普惠性幼儿园应当实行“一费制”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表示,应当建设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让大部分幼儿能够就近入园,交相差不多的费用,进相差不多的普惠性幼儿园,享受基本的学前教育。为此,她建议普惠性幼儿园实行“一费制”。以教育公平为原则,建立合理的普惠性幼儿园成本分担机制,消除不同办园体制普惠性幼儿园之间的收费差异,实行普惠性幼儿园收费标准、拨款/资助、质量监控一体化管理机制。

    刘焱表示,应当出台措施防止公办幼儿园装修建设的奢华倾向,确定公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并纳入当地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既确保公办幼儿园的运行经费,又确保教育拨款的公平性;同时,还应正视民办幼儿园当前占比较高的实际情况,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引导更多的民办幼儿园向社会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帮助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降低收费标准;这一过程中,应建立与教师职称挂钩的普惠性幼儿园教师基本工资标准,切实保障普惠性幼儿园教师待遇,着力消除普惠性幼儿园编制内外教师的待遇差异,提高幼儿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吸引更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进入幼儿教师队伍。

    关键词:“二孩”时代

    “二孩”时代到来,育龄女教师中生二孩的人数迅速增加,女教师“产假式”缺岗现象激增。在现实中,某些学校女教师怀孕需要签字审批,甚至个别民办学校出现辞退怀孕女教师的现象。女教师怎么办?

    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生孩子需要排队是对女教师不尊重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表示,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许多学校的女教师生孩子需要排队,有的刚好怀上了但没有排上队,有的排上队了又没怀上。这样的矛盾比较突出,对女教师不尊重,同时也使得女性在职业发展与家庭生育责任之间纠结,承受了许多压力。

    为此,刘希娅建议,“二孩”时代到来以后,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共同分担生育、养育的成本。她建议整个社会群策群力发展学前教育,其中包括早期教育,并期待社会各用人单位对女同志的生育给予更多特殊的支持政策。比如,参加家长会的家长不应该被扣工资;当学校有事情需要家长处理的时候,用人单位能给予父母一定的时间,能够不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和薪酬待遇。

    全国政协委员杜惠平:设立“地方教师人才储备库”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院长杜惠平建议,应对“二孩”时代的“教师荒”问题,应编制地区性人才储备库,完善教育资源结构。各级教育部门要主动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将各地区资源进行系统性整合,设立高效的机动编制以及建立覆盖全面的人才储备库来完善义务教育师资结构。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成立临时人才库,让有经验的退休教师在退休之后能够发挥余热。另一方面增加相应的财政投入,适当增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岗位编制,逐年招录一定数量的年轻教师,缓解教师老龄化、部分专业学科教师短缺及教师扎堆休产假的问题。

    关键词:乡村教育

    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依然困扰着乡村教育发展,如何打造一支干得好、留得住的乡村教师队伍是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庞丽娟:实施“乡村教师工资倍增计划”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庞丽娟调查发现,近年来国家出台了支持乡村教师的多项政策,其作用有显著的区域特征与学段特征:乡镇及以上地区教师队伍补进去较多。对初中及以上学段作用显著。但是,对乡镇以下,特别是村小、教学点等教师队伍的作用不明显,乡镇以下学校特别是村小、教学点教师仍然严重短缺,教师老龄化较前几年更严重了,不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村小、教学点教师已平均50多岁,即将退休,面临断档的窘况。而同时因为贫困、偏远,生活工作条件艰苦、工资待遇较低,又难以补充新教师,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为此,庞丽娟根据连续多年在农村、中西部地区、革民边贫地区调研的结果,建议实施“乡村教师工资倍增计划”,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教师队伍稳定问题。她建议,将乡村教师的工资由目前的月均2400元,提升至每月4800元至5000元。而且,“乡村教师工资倍增计划”对岗不对人,只要在乡村学校从教,就可享受该待遇;离开或进城了,就不能再享有。庞丽娟表示,相信该计划的实施,将有利于鼓励教师、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长期从教。

    全国政协委员章义和:发展农村教育,阻隔贫困代际传递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章义和日前指出,目前中国教育最薄弱的环节依然是乡村。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我们必须解决乡村教育问题,阻隔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

    章义和认为,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建设一支富有情怀和理想、专业优良、甘于奉献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议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把当地教育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等情况纳入政府业绩考核;重视乡村学校校长的遴选、培训和作用的发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应从校长队伍建设开始。

    章义和建议,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改革乡村教师职称评聘模式,实施契合乡村教育需要的师范计划和培训计划,提升乡村教师能力。减少各种检查评比,让乡村教师有一个安静的教育教学环境。

    关键词:“三点半”难题

    全国大部分中小学的放学时间在三点半左右,孩子放学没人管没人接成了“三点半”难题。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预计未来会有更多低龄段孩子面临无人接送的困境。今年两会,大家都分外关注这个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刘吉臻:鼓励中小学承担课后服务职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在教育界别联组会上提出,鼓励中小学幼儿园承担课后服务职能。

    刘吉臻对课后“三点半”难题的重视源于身边发生的现象。“今年我在校内征集建议,校内职工强烈要求我就中小学放学时间提出建议。现在中小学放学时间早,孩子放学的时候,家长都在上班。结果催生了大量的社会托管班,收费很高。学校减了负,家长增了负,孩子没减负。让我高兴的是,在我准备提案的时候,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但怎样才能使中小学有课后服务的积极性?经费从哪儿来?”

    对此,刘吉臻提出,鼓励中小学承担课后服务职能,允许中小学收取合理的课后服务费;修改中小学在校时间的规定,因地制宜,实行弹性放学时段。

    全国政协委员胡卫:让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延时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各地小学放学普遍较早,绝大多数家长那时都处于工作时间内,无法接孩子。胡卫说,这一时间空窗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安全隐患极大,尤其对留守儿童而言,此类问题更为严重。“三点半”难题让社会上的各类培训机构嗅到了商机,助推了各类晚托班、辅导班的产生,加重了家庭负担。

    对此,胡卫建议,政府应为中小学提供专项财政经费保障,让各校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提供延时照顾服务,缓解家长接孩子的难题。同时,还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引进课外培训机构或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优秀教师到学校授课,弥补部分公办中小学师资不足的短板。此外,学校应充分利用周边各类活动场所和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到周边的市民健身中心等场所开展游泳、棋类等活动,参观科技馆、博物馆,或到区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学习各类课程等。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