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05日 星期三
遂外:做最懂孩子的教育
□ 本报记者 崔斌斌

    在四川遂宁,有一所充满故事的学校。

    校长的产生就充满故事感。5年前,还是中层领导的李启书被办学人张启明推向了校长岗位。一个不愿意做校长的人做了校长,会怎样?李启书自己都没有想到能把学校带向哪里。

    如今,李启书所在的学校已经成为当地的领跑学校,每到招生季都炙手可热,学位一席难求。其实,吸人眼球的不仅仅是这些,而是一个年轻团队所缔造的教育故事。

    这所学校就是四川省遂宁市遂州外国语小学校(以下简称“遂外”)。10年,他们只做了一件事,用爱和智慧经营校园里的一切,做最懂孩子的教育。

    “课堂背后的育人价值是活的”

    “我认为,遇到像帕尔曼这样的残疾人应该搀扶,因为你去帮助遇到困难的人,别人也会帮助你。”“我认为,不需要搀扶。你搀扶时有没有想过被搀扶者的心情,这样会不会让被搀扶者产生依赖呢……”

    3月23日,遂外五年级七班的课堂上,语文教师黄焜正在带领孩子们学习《不用搀扶》一文。很难想象,五年级的孩子能有这样充满思辨的对话,碰撞出如此精彩的思维火花。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遂外的智慧课堂——“三学一论坛”思维课堂教学模式(以下简称“三学思维课堂”)。

    走进遂外,你远远会看到3个巨型问号雕塑,这是学校物化教育理念的体现。“不会问,何以学”“孩子们来到学校是来学‘问’的”。遂外的三学思维课堂最显著的标志是让学生“生疑”“质疑”。

    “我们发现,许多学校关注的是技巧性知识,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欲望,缺乏思维的过程,往往是被动地等待。”副校长李伟介绍说,“由此我们开始在课堂寻找突破口”。

    几年的时间,遂外人的足迹遍布上海、山东、山西等地的学校,也考察过四川省内的优质学校。2010年春天,富有遂外智慧教育特色的“三学思维课堂”应运而生。

    何为三学思维课堂?李伟介绍说,三学思维课堂分为正学、反学、合学、展示、迁移、梳理等6个环节。正学,即正面思考,自主学习;反学,即反面质疑,交流辩论;合学,即合学共商,互助双赢。

    身兼数学教师的李伟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在上四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正学环节教师导入:举例说明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猜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并进行验证。而在反学环节教师则会问学生,刚才大家用自己的方法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那么是不是3个角的度数和为180度就能拼成三角形呢?教师通过设置逆向思维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辩论,增加课堂的含金量。

    “反学环节其实就是让学生思考还能通过哪些思路进行学习。”李伟介绍说。而前文中《不用搀扶》一课的教学片段,正是反学环节的精彩画面。合学环节则是让学生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思考,梳理自己的思维过程,采用小组合作等形式,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

    三学思维课堂的6个环节中,后3个环节可以统称为论坛环节。“后3个环节重点关注学生的表达、梳理和迁移运用能力,不过有时会因课时和课型原因进行不同程度的整合。”李伟说。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在听课时发现,进行后3个环节时,遂外教师往往会把课堂完全放手给学生。比如,由学生扮演的“小导师”代替教师组织课堂展示和迁移等活动。记者看到,即使是三年级的“小导师”,组织课堂都毫不胆怯,有模有样。

    如今,随着三学思维课堂的深入实践,孩子们主动思考的情况越来越多,这让遂外的教师们备感欣慰。回顾三学思维课堂的发展历程,李伟感慨万千:“从刚开始的按照基本模式、环节做,到后来的关键环节定位突破,这一路走得真不容易。”

    一名英语教师告诉记者,之前由于知识积累较少,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还未养成,课堂上的反学环节较难把握。于是,遂外的教师们让学生一次次尝试,一次次试错,这一试就坚持了7年。

    “模式是死的,但人是活的,课堂背后的育人价值也是活的。”李伟解释说,不能完全囿于课堂模式,只有适合学生,能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的才是好的。

    “好课程,有料、有趣、有味道”

    做有思想的教育,做最真诚的教育,做最懂孩子的教育!这是遂外人恪守的教育信念。这样的信念决定了遂外人不会就课堂而论课堂。

    如果说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空间,课程则为这个空间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

    在李启书看来,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课程,好课程要有料、有营养,能满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好课程要有趣,有趣学生才会选择,才会走进;好课程要有味道,让学生流连忘返;好课程要有色彩,让学生感到鲜活且多姿多彩。而遂外精心设计的智慧课程,本着“教孩子6年,为孩子负责60年”的初衷,已经成为聚焦核心素养的多元化、个性化教育超市。

    在遂外,除列入课表的课程之外,许多智慧课程都等待学生积极参与。李伟不无调侃地说:“我们三分之一时间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三分之一时间在开展活动课程,另外三分之一时间在准备活动的过程中。”

    3月下旬,当记者走进遂外时,负责德育的副校长孙丽玲正在进行“创想课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创想课程是学校今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主要是以“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出发点,鼓励每个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探索、研究、创造,培养孩子勤动手、善动脑、懂合作的良好习惯,全面提升孩子的思维力、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据孙丽玲介绍,第一期创想课程的主题为“创想服装秀·巧手绘童年”。从3月下旬到4月上旬,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搜集服装的演变历史、流行趋势、色调走向等,完善自己的服装设计理念和灵感;4月上旬到中旬,学生绘制创想服装的草图,然后进行班级交换展示。班级推选最优秀的草图绘制者或小组到其他班展示;4月中旬到下旬,各年级学生根据创意服装的草图,利用不同的材质制作服装。之后,各年级组织模特队进行走秀排练,4月下旬进行校级展示,学校根据表现进行评比。

    “学生一般比较喜欢动手的课程,现在已经有许多学生在忙活了。” 孙丽玲笑着告诉记者。

    在遂外教学楼的背后,有一大片菜地,里面种着莴笋和其他蔬菜。记者采访的当天下午,只见许多学生放学后朝这边走来。原来,这里是学校农耕课程的实践基地。

    “每个班级都有一块菜地,蔬菜从选种、播种、浇水、施肥、成熟到最终收获,一系列活动都在学生和教师的互相配合下进行,贯穿整个学期。”课程处主任罗丽介绍说,学校希望通过这一课程让学生了解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和相关常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劳动的辛苦,从而更加珍惜食物,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据了解,这些蔬菜成熟后会送到学校食堂,成为学生餐桌上的美食。“学生们吃着自己种的蔬菜,心情别提有多高兴了。”罗丽说。

    每年秋季,持续一周的研究课程会被提上日程。去年,研究课程的主题为“探索国防科技 传承民族精神”。一周的时间里,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师生通过知识竞赛、演唱、舞蹈、绘画、手工、演讲、短剧等形式,汇报研究成果,度过了不一样的科学研究生活。

    “当我在同学面前打军体拳时,想象自己是一名军人,心里很激动,也很自豪。” 二年级七班学生张恒滋说。

    在学校今年的宣传册上,我们能看到李启书穿着迷彩服,在课堂为学生讲述国防知识的激情场面。

    除了这些,学校还开设了开学课程、离别课程、幸福课程等。开设这么多活动课程,教师不累吗?李启书笑着说:“累是肯定累,但老师们觉得这些课程对学生的成长有意义,希望在6年的小学生活中给孩子留下一些有意义的东西。”

    如今,让李启书欣慰的是,许多遂外学子毕业后,依旧能保持阳光、向上、向善的一面,这多多少少得益于学校的智慧课程。

    “有爱、有家、有遂外”

    “有爱、有家、有遂外”,这是遂外人的经典总结。而让外界不解的是,一所民办学校的教师团队何以有如此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014年8月,20多岁的张思敏来到遂外工作,与许多新教师一样,伴随她的是些许忐忑。

    没有教育教学经验的张思敏一进校就接手了五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个月之后的年级测试,张思敏所带两个班的成绩很糟糕,她一下就哭了。“都不知道该怎么教了。” 张思敏回忆道。

    但令张思敏惊讶的是,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和其他同事给了她许多鼓励和指导,这让张思敏感受到一种温暖和信任。

    为了快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张思敏听从同事的建议,开始参加一些赛课活动。从学校范围的赛课,到全国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都出现了张思敏的身影。

    “每次赛课前几天,同事们都会陪我一起准备,他们会提出许多新颖的想法和点子,而且会倾尽全力帮助我,这样的工作氛围让人很舒服。”谈起过去两年多的点点滴滴,张思敏的眼圈都红了。

    但令张思敏和许多遂外教师热爱这个团队的原因,不仅仅是工作,还有生活上的贴心帮助。

    今年3月7日,数学教师李浩伦感觉背又痛了,这不是他第一次出现这样的症状。在同事的催促下,李浩伦去遂宁市中心医院进行检查。结果显示疑似骨巨细胞瘤,情况有点不容乐观,医生建议马上住院检查。

    考虑到李浩伦的病情,以及远在哈尔滨的父母一时无法来到遂宁,学校领导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医学专家会诊。年级组同事自发制订了一个特殊的“排班表”,有人负责陪伴,有人负责送饭……

    不仅如此,学校举行优秀教师表彰大会,考虑到李浩伦晚上要在医院休息,学校决定在医院单独给李浩伦举行一个表彰会。当李浩伦接过荣誉证书的那一刻,许多教师眼含热泪。

    3月14日,李浩伦的检查结果仍不乐观,学校领导赶到医院看望,并与他的父母商量转到医疗条件更好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我们现在的第一要务是寻找解决方案,钱的问题你们不用考虑。”李启书说。

    听到这番话,李浩伦的父母坐不住了,他们语重心长地对李浩伦说:“儿子,你的命真好,遇到这样的同事,遇到这么好的学校。”

    而在此前,学校已经提前为李浩伦预约了华西医院相关方面的专家。遂外教师也自发为李浩伦献爱心,短短两天捐款就达到5万多元。

    “遂外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就像我的家。”说起这些,如今在学校的帮助下到北京进行检查的李浩伦感慨不已。

    “家人与陌生人的区别其实就是他的感受你是否也能感受到。”李启书一直在反思,教师的感受学校是否能感受到?同样,学生的感受教师是否能感受到?而在遂外的校园里,你不时能听到学生兴奋地与教师打招呼、聊天,看到教师摸摸学生的头、叮嘱他们注意安全等类似的场景。李启书和李伟被一些学生“放肆”地直呼为“大李”“小李”,孙丽玲则被师生亲切地称为“孙妈”……

    “要办好教育,其中的智慧和方法无非‘真诚’二字。学校‘真诚’地为教师着想,教师‘真诚’地为学生着想。”李启书说。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