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05日 星期三
33年后,再次登上讲台
□ 赵新芳

    上课初衷

    我对走进课堂的定位是“体验、省悟”。我曾有过9年的执教经历,1977年高考前当过5年民办教师,大学毕业后又在中等师范学校任教4年。之后,就一直在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担任领导职务后,又一直主管教学业务工作长达15年之久。几十年来,面对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自己还讲过许多所谓的“先进教育理论”,听评过许多课……

    但是,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心头一直有一个结,即自己主张倡导的教育理念,究竟有多少切合实际?又有多少能真正落地?真的需要在自己职业生涯即将结束时来一次大检验、大反思,而检验、反思的最好办法就是走进课堂、走上讲台。

    如何准备

    一是基于课标。课前,我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读,特别是对重点章节的内容逐一进行解读,如对“学段目标与内容”从几个学段横向进行比较和分解,系统领悟其要义。通过解读课标,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语文学科素养的理解,以及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二是基于教材。课前,我通读了七年级语文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者的初衷,区分教材的系统性和阶段性目标,尤其是明确每一个章节的重点与难点。

    三是基于学生。课前,我多次在七年级听课以了解学情,还拜当地名师为师,并以助教的身份参与课堂建设,主要是了解该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程度。

    四是基于课堂。在听课、磨课和助教活动中,我逐渐能熟练运用课堂语言,掌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和规律。在此基础上,为自己的课堂确立基调,即力避官架子,力避官话、套话,力避报告性语言,要向学生示弱,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民主、平等、自由。

    教学思路

    执教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卖油翁》一课时,我设置了3个教学目标,即疏通课文,积累文言文词汇;掌握通过“表情”“动作”等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和思想。我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其中第一课时是精讲,第二课时为巩固练习、拓展阅读。主要的课堂教学过程为:介绍“梳、译、读、背”文言文学习四字法,引导学生参照四字法,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同伴交流直译课文,多形式反复读课文,并复述课文内容。利用支撑句背诵课文,在疏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本文的写作手法。最后,让学生反复默读课文,体会、讨论主题思想,此环节重在生成。此外,课上还让学生拓展阅读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卖蒜叟》。

    课后反思

    我先后在4所学校给不同班级的学生上课,并与4位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活动。前两次均为一课时,时间较紧,加上对学情了解不够,效果不太理想。后两次均为两节课联排,加上充分吸取了前两节课的经验教训,效果较好。但经过与教师、专家交流,仍感到有诸多不足,主要是对学情了解仍有欠缺;目标设置过多,达不到“一课一得”;不乏报告性语言等。

    意外收获

    通过这几次上课,我深切地体会到教师工作的辛劳。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每周要上10节以上的课,而且这些教师大多兼任班主任,况且还要面对诸多的培训、进修、检查验收等。如果把教师看成是为生存而耕耘的农夫,那我充其量不过是在经营一片“开心农场”,心态迥然,不可作比。

    同时,通过这几次执教,再次验证了信息技术只能优化教学过程,不能替代更不可能超越教学。我们常讲课堂上信息技术利用率低,这往往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硬件常出问题,不好用或时间短因而难操作。

    关于课堂教学的模式和形式,我认为,对于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而言,可用3句话概括——“只要你心中、眼中有学生,什么模式都行”“只要你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什么方式都行”“只要你能达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什么教材都行”。

    (作者系河北省邢台市教育局主任督学、原副局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