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05日 星期三
风俗
闻得沿街卖柳条
□ 周 礼

    自古以来,柳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唐代诗人杜牧云:“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李商隐亦云:“垂柳碧鬅茸,楼昏雨带容,思量成夜梦,束久废春慵。”还有贺知章那首脍炙人口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依依杨柳,如婀娜多姿的仙子,点缀了春天,美丽了世界。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柳渐渐与清明结下不解之缘,清代诗人杨韫华在《山塘棹歌·插柳枝》中写道:“清明一霎又今朝,闻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清明这天,许多地方都有插柳、赏柳、戴柳的习俗。民谚云:“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祭祀完毕,妇女和小孩常常要折些柳枝将供品串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花环状,戴在头上,踏青游玩。

    清明为何要插柳呢?关于这个问题,民间流传着好几种说法。有人认为,清明插柳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据说,柳条有预报天气的作用,民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于是,人们便将柳条插于屋檐之下,以此判断何时耕种。此外,柳树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插到哪里就能活到哪里,可谓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也有人认为,清明插柳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传,晋文公在介子推死后的第二年,与群臣徒步登上绵山,发现当年烧毁的那棵柳树竟然死而复生,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那棵复活的柳树,仿佛又看见了介子推。他满怀敬意地走上前,折了几根柳枝,编成一个圈儿戴在头上,以示怀念,并将那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从此,民间便有了插柳和戴柳的习俗。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便是避邪。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被称为我国三大鬼节——这一天,百鬼出没,四处游荡。人们为防止孤魂野鬼的侵害,常常头戴柳圈、门插柳枝。《齐民要术》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梦粱录》中也提到:“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岁时百问》 则说得更为具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今盖师其遗意也。”不仅如此,就连观音菩萨普度众生时,采用的也是以柳枝沾水的方式。由此可见,柳能避邪,早已深入人心,广泛流传。

    又至清明,长长的柳条垂下来,在春风中摇摆,牵动游人的思绪。折一枝柳,吹一曲柳笛,也莫忘了插柳、戴柳,闭上眼,尽是春天的风景,尽是依依的思念。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安岳县高升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