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31日 星期三
游戏塑造“完整儿童”
□ 本报记者 刘亚文

    近日,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热映,引发了人们关于游戏与儿童成长以及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热议。有教育专家指出,游戏是儿童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有益于他们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应该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

    为给幼儿提供良好的游戏环境,让儿童意识成为公众意识,5月20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等单位主办,北京明天幼稚集团承办的“爸爸,游戏吧!”2017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启动。

    每年5月20日至6月20日是学前教育宣传月,2017年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游戏——点亮快乐童年”。

    “游戏既是幼儿的本能和天性,也是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幼儿在游戏中表达对生活和世界的认知、感受,表现内心的快乐、困惑和期望,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发展体能、认识规则,通过游戏成为‘完整儿童’。”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张彦祥致辞时说。

    启动仪式上,来自明天幼稚集团的300名儿童与自己的爸爸一起游戏。“快乐毛毛虫”游戏,爸爸们通力合作,运送坐在“毛毛虫”身上的孩子们;“穿越封锁线”游戏,爸爸们用细绳和网布制造障碍,孩子们需要手脑并用穿越“封锁线”……

    为何强调爸爸参与游戏?北京明天幼稚集团总院长雷海环介绍,此次活动选择的游戏涵盖力量型、合作型,是为了让爸爸们体会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感受陪伴孩子成长的快乐,进而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责任。记者采访了参与游戏的几位家长,“有意思”“从未有过的体验”是爸爸们对活动的共同感受。

    “家长的陪伴是对幼儿游戏的情感支持,会让孩子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未知世界。”北京明天幼稚集团院办主任周爱京介绍,家长陪伴幼儿游戏不仅仅是为幼儿游戏提供支持和指导,还可以参与其中。

    游戏不仅是消磨时间这么简单,不仅可以反映幼儿的认知发展,还可以为新的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在幼儿认知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这些都是只教知识无法达到的。”张彦祥说。

    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习方式,尊重幼儿的游戏精神,坚持以游戏促进幼儿快乐发展的理念,才能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

    “社会要转变观念,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共同为幼儿创造快乐的游戏与生活环境,让游戏点亮快乐童年。”张彦祥说。而这不仅仅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践行的理念,也是每一个家长应该拥有的家庭教育观。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