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07日 星期三
5月下旬,“创课进校园”第三站公益活动走进河北邢台思源实验学校,活动最后,本报发布了“发现合作教研新样态”成果报告,全面解读了3.0版观课评课体系。本期,我们全文呈现这一报告,以飨读者。
发现合作教研新样态
——3.0版观课评课体系解读
□ 本报记者 褚清源 □ 王红顺

    本着“落地思维”的办会原则,“创课进校园”第三站公益活动改变了过去观课议课的程序,特别设置了“学情观察员”“学生评课团”“教师评课团”和“专家评课团”,组成了多元观课与研学的视角。这次跨区域的合作教研活动,打破了以往的常态性观课评课程序,让一线教师体验了一次全新的观课评课流程。

    合作教研要用好“三只眼”

    3.0版观课评课体系是基于当前听评课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

    过去的听评课忽略了对学生“学”的关注,或者说关注得不够精细;过去的听评课往往容易陷入“一言堂”的局面,缺乏平等对话与分享的文化;过去的听评课往往是凭经验和感觉,缺乏借助工具和数据进行更全面的分析;过去的听评课往往讲优点多、讲缺点少,浅层次问题多、深层次问题少,同质化问题多、创新性观点少。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曾说,研究教育需要用好“三只眼”:一是飞鸟之眼,二是蜻蜓之眼,三是蚂蚁之眼。飞鸟之眼关注的是宏观层面,能够高瞻远瞩,却往往浮光掠影;蜻蜓之眼关注的是中观层面,多个角度观察课堂,重心下移却可能蜻蜓点水;蚂蚁之眼关注的是微观层面,所见有限却精确细致。

    过去我们习惯于使用飞鸟之眼观课,也尝试过蜻蜓之眼,但对蚂蚁之眼使用得远远不够。课堂观察与研究不仅需要飞鸟之眼、蜻蜓之眼,也需要近距离、切片式、放大镜下解剖课堂的蚂蚁之眼。“三只眼”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三只眼”只有一起使用,才能构成多角度、多维度的观课体系,从而更好地还原课堂的本真。

    当前的校本教研制度大致有三种样态:一是听课评课,二是观课议课,三是课堂观察。

    听课评课中的“听”和“评”,是以旁观者身份关注教师的“教”,往往是以权威者的姿态自上而下评判一节课的得失,重在评教。

    观课议课中的“观”和“议”,体现了上课教师与观课议课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观”的重点是使用观课工具,观察重心开始向学生的表现转移,注重以学评教;“议”的重点是以此为案例,发现更多可能性,旨在诊断与发展。

    课堂观察则是借助观察量表,让课堂研究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突破。

    在上述三种样态的基础上,我们引入了学情观察员、六顶思考帽等做法,本着简易、可操作、常态化原则,提出了一种校本教研新样态——“多元观教与研学”。

    基于此,我们将过去“重在评教”的听课评课称为“1.0版本”,也即“中医式评课”;然后将重心逐步下移、对话更为平等、使用观课工具进行的课堂观察称为“2.0版本”,即“西医式评课”;我们将多元视角观课、重视学情观察的观教与研学称为“3.0版本”。

    3.0版观课评课体系旨在优化观课议课的程序,借助更多的工具,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精准评课、精细评课,让多元观教与研学真正有效落地。3.0版观课评课体系的提出不是取代以前的标准,而是为了纠偏,是基于整合对传统听评课制度的迭代与更新。

    多元观教与研学的三大策略

    ·学情观察

    学情观察员要近距离与学生接触,重点观察和研究学生的学,在不干扰学生正常学习的前提下,与小组学生坐在一起,开展基于第一现场、基于证据的学情观察,聚焦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用描述的方式重点关注、记录学生的学习样态。

    一次完整的学情观察与分析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了解教材和学情信息。

    学情观察员首先要改变原来自由观课、自选座位的做法,以学情观察员的身份深入小组内部,明确学情观察的记录规则及相关注意事项。

    学情观察员要整体感知教材,提前3分钟进入课堂,了解所在小组成员的姓名、角色分工等情况。

    第二阶段:倾听、观察与记录。

    学情观察员的职责是倾听、观察并记录学情,不参与、不干扰学生的学习。学情观察员如实记录教师发出指令的有效性、组员的学习状态及偶发事件;记录学生的观点、神情、动作,看同伴之间是否能平等合作,是否能相互倾听。

    第三阶段:分享与反馈学情。

    学情观察员如实反馈、充分分享观察到的学情,采用立体化、描述性、叙事性的语言讲述课堂上的细节与故事。学情反馈既可能是感动自己的某个细节,是某个学生学习状态前后的变化,也可能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某些问题。

    上课教师借助学情观察员反馈的学情,可以更好地促进课后复盘,改进、完善、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学情观察员破解了年轻教师议课时不会说或说不到点子上的尴尬状况。

    课堂上的学情瞬息万变,一位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这种结构性矛盾决定了上课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名学生,而学情观察员就像上课教师的“第三只眼”,可以协助其发现更多学情。

    重视对学情的观察,就是避免上课教师做课堂上的“盲人”。我们日常所了解的学情多是抽象的、集体的,只是丰富而庞杂学情的冰山一角。所以,借助学情观察员,上课教师和观课教师可以发现更真实、更多元的学情。

    · 学生立场

    改进课堂,学生不能缺席。课堂改革需要坚守的一个重要立场就是学生立场。所以,在多元观教与研学中,我们提出了要坚守学生立场的策略。当我们的课堂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时,请不要忘记听取来自学生的声音。有时候“问计于生”比“问计于专家”可能更有效。课堂研究应该基于学生、为了学生,课堂研究不可忽视学生立场,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研究的直接受益者。

    坚守学生立场有三种方式可以参考:一是学生作为学习者要发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课堂到底怎么样他们最有发言权。可以听取一下学生这节课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遗憾和注意的事项;二是来自学生视角的观课,学生评课团反馈这节课自己在教师和其他学生身上学到了什么,又发现了哪些问题和建议,学生真正作为平等的对话者参与评课;三是来自不同方面的评课信息要同时向上课学生直接反馈。过去听评课主要指向教,期待教师教学的改变带动学生学习的改变,而多元观教与研学重在教情、学情的双向改变,从间接反馈走向直接反馈,因为同样的问题反馈,学生往往会先于教师而改变。

    课堂研究学生不能缺席。最有权评价课堂、教师的是听课学生。同时,邀请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参与观课议课,教师应放下架子,用平等心态倾听学生的看法。

    向学生直接反馈观课建议。除了直接向授课教师反馈学情记录外,更重要的是学情观察员要直接向所在组学生反馈学情,对存在的问题从学的角度提出建议。各小组学情观察员协商后,还可以对整个班级反馈学情观察结果,同时提出改进建议和策略。

    · 六顶思考帽

    “六顶思考帽”是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开发的一种可以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训练模型。它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避免将时间浪费在互相争执上。运用六顶思考帽,将会使混乱的思考变得更清晰,使团体中无意义的争论变成集思广益的创造,使每个人变得富有创造性。

    六顶思考帽,顾名思义是六种不同颜色的帽子,放在合作教研的背景下,代表六个不同的观课视角,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

    白色思考帽代表中立和客观,思考的是客观的事实和数据,观课时要注意收集数据和细节;红色思考帽代表情绪、直觉和感情,提供的是感性的看法;黑色思考帽代表冷静和严肃,意味着小心和谨慎,重点发现问题所在,直击课堂教学中的痛点和不足;黄色思考帽代表阳光和价值,是乐观、充满希望的积极思考,以欣赏的眼光重点发现教学中的优点、闪光点;绿色思考帽是草地和蔬菜的颜色,代表丰富、肥沃和生机,指向的是创造性和新观点,主要基于课堂教学中创新点的分析;蓝色思考帽是冷色,也是高高在上的天空的颜色,是对思考过程和其他思考帽的控制和组织,负责作出结论。蓝色思考帽要统揽全局,最后对所有评课人的评价和上课教师的教学进行综合性系统评价。

    借助六顶思考帽这一思维工具,可以提高评课的针对性和效率,可以消除自我的偏见,集中更多的精力在某段时间做一件事情,可以更好地促进头脑风暴,可以有效听取别人的意见。

    多元观教与研学的流程

    多元观教与研学可以参考如下流程。

    本着师生在课堂上都要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主导思想,先要建立教师评课团、学情观察团、专家评课团,同年级其他班学生代表组成学生评课团、学情观察团,高年级优秀学生则组成学生专家议课团,在观教研学前简要听取上课教师的课堂设计理念、思路、目标。同时,几个评课团要分工到位,观课工具准备到位。

    现场根据分工进行多元观教与研学,在不干扰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做好相关记录。尤其是学情观察员,要当好上课教师的“第三只眼”。

    上课结束后召开多元观教与研学信息反馈会。

    这一环节的流程,先是由师生两组学情观察团向观察小组直接反馈观察到的学情,同时对上课教师提出改进建议、措施。两组专家评课团也要直接对本班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上课教师、学生、组长代表进行自我反思。上课教师主要谈设计理念、意图、成功及遗憾的地方,学生主要谈目标达成度及个人小组表现。

    师生两组学情观察团代表向上课教师反馈学情,只描述不评价。师生两组评课团要谈自己学到了什么,以及对教师的建议。两组专家评课团进行具体指导。

    最后是教师、学生、专家三方平等对话。在专家对共性问题进行专业引领的基础上,所有人围绕“找出自己教学痛点、描述自己痛点、找到痛点方法”写出反思。

    专家评课则要发挥其“变压器”的作用,变“高压”为“低压”,即使用理论工具解释具体的教学案例,把高深的理论通过通俗的解读,易于让一线教师接受;同时要能变“低压”为“高压”,即把一线教师的经验性叙述进行总结提升,上升到理论层面,找到对应的理论支撑。

    多元观教与研学的七大走向

    从校本教研走向跨校合作教研,有利于打破校内教研学术观点的同质化,打破同事之间的审美疲劳,进而实现教研动力的顺利切换。多元观教与研学作为校本教研和跨校合作教研的重要方式,让教研变得更加开放、更加落地。概而论之,多元观教与研学将完成“七大走向”的转型。

    一是从观教走向研学。设立学情观察员,从观教走向研学。课堂研究应该基于学生、为了学生,从过去过度关注教师和重在评教,走向重在观察学情、研究学情,进而“以学评教”。

    二是从专业立场走向学生立场。从过去基于教学研究、为了改进教师教的“专业立场”的评课,走向促进学生学的“学生立场”的评课。课堂研究不可忽视学生立场,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研究的直接受益者,因为改进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

    三是从评判与鉴别走向诊断与改进。评课目的从解剖别人、反思自己,提升到基于诊断、改进从而实现共同提升。课堂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评判别人和自我反思的层面,更要走向基于诊断而不断改进。多元观教与研学所提供的众多一手资料更有利于课后复盘,有利于改进、完善、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

    四是从单一视角走向多元视角。立体、多维、多主体的议课体系,让议课的真实性、客观性大大增强,也使传统的单一同质化观课视角,走向多元、跨界、改进、创生的全新视角。

    五是从旁观走向协同。观课教师角色转变,使其从旁观者走向亲临者,观课更加投入、专注。多元观教与研学,重在通过宏观、中观、微观的不同视角,多尺度、多主体对真实教情、学情进行协同观察。

    六是从重点看流程设计走向看学程设计。课堂教学不只是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这么简单的“学教翻转”,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否设计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经历学习。学程设计包含了“学什么”和“怎么学”的系统设计,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一大挑战。

    七是推进传统的听评课从“结论+举例”的演绎式点评,走向“案例+分析”的探究式对话。

    课堂改革是一道永远期待求解的未知方程。没有一种经验是一成不变的,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优化。

    多元观教与研学,可以更多地改进教、促进学。需要提醒的是:1. 听评课的升级迭代不是取代,而是优化。2. 每一个阶段对课堂关注的重点不同,观课评课的方式也不同。3. 跨校合作教研每学期可以尝试一次,日常的校本教研不必严格按照多元观教与研学的流程去做,可以简化执行,一切基于实际需求来选择教研策略和程序。

    (作者王红顺系河南民办教育共同体理事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