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07日 星期三
教育优质均衡新路径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教改启示录
□ 本报记者 王占伟 □ 林 樯 刘 燕

    低层次教育指向训练,中层次教育指向思维,高层次教育指向人格。

    如何让教育从考试训练走向思维培养,再走向人格完善?培养未来教育家的核心真相究竟是什么?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如何在实践中落地?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给出的答案是“三做”。

    做“十”,成就教育英雄

    每一个区域教育发展的跃迁,都有领军人物。就和平区教育发展而言,这个领军人物就是沈阳市委常委、和平区区委书记冯守权。

    在上任两年多的时间里,冯守权调研了全区近40所学校,一些学校去过不止一次;经常不打招呼走进校园;多次召集全区校长开会,研讨教育发展;研讨主题多元而实用,从校史馆怎么建到学校文化如何铸魂,从男子汉教育到重振家风……

    一次观看全区学生文艺演出时,冯守权发现了一个问题:各学校的节目多以女生为主,女生演出人数远远多于男生。再想起平常到学校的观察——橱窗展示的活动照片也是女生居多。这两种现象引发了他的思考: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多数人都将注意力放在了校际均衡上,却忽视了校内男生女生教育的不均衡。由此,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男子汉教育”的建议。

    区域教育要发展好,关键在于培养一支卓越的校长队伍。在教育干部培养方面,冯守权有自己的“横竖”理论。在他看来,卓越校长至少要有两把“刷子”:一把“刷子”是“一横”,是指向外在的,意味着向外拓展——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管理优化、文化建构、家校共育、品牌培育等。另一把“刷子”是“一竖”,是指向内在的,意味着内在升华——教育情怀的培育、教育思想的提炼、教育使命的担当、教育境界的提升等。前者是优秀校长都比较重视的,后者却容易被忽略。他认为,“如果‘一横’对应着‘外王’的话,那么‘一竖’就对应着‘内圣’。既可‘外王’又能‘内圣’的校长、教师就是时代需要的教育英雄”。

    在和平区,许多校长、教师就是在这样的发展理念指引下成长起来的。

    张任华,南昌中学教育集团新世界学校校长,被誉为“解决难题的高手、质量提升的专家”。2010年4月,张任华的学校划入和平区之后,他干了两件事:一是用3年时间拆平了自己的学校,二是用3年时间在废弃工厂原址新建了一所精品学校。在拆迁老校的过程中,张任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做学校土地上拆迁户的工作。这一困难重重的工作原本不是校长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但想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张任华将眼前的困难当作成长的资源,“观念一转,激情满怀”,张任华不仅快速解决了难题,而且让自己有了“心”的成长。

    为了给学校选出新校址,张任华东奔西跑,最后选中了一处遍布小山丘的废弃工厂。在这里,张任华亲自设计,带领教工把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凉院落改造成了一所花园式学校。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拆迁新建、人心不稳的6年时间里,学校教学质量不仅没有下滑,而且快速提升,从全市第64名跃居第17名。

    汪永海,沈阳市第一三四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儒雅风度中透着书卷气。谈起学校发展,从核心办学理念到特色学校建设,从课堂教学改革到课程体系建构,从自主管理到“明”师培养,汪永海娓娓道来,有理念、有创新、有落实,说话的表情与手势总能让人清晰感受到他实现教育梦想的幸福感。

    在学校管理方面,汪永海的“无伤管理”颇具特色,其核心理念是“必须无伤害,必须无伤痕,可以有伤痛”。“无论面对学校中层干部还是教师,我在管理中追求的是管理对象成长的最大化,就是在理解和真爱的基础上,用心沟通,真心帮助,追求‘无伤境界’。”汪永海说,“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化解矛盾,提升教师幸福指数,营造和谐发展生态。”

    像张任华、汪永海一样,一批有潜质的教育英雄正在和平区脱颖而出。

    做“时”,超越1+1>2

    推进教育改革必须审时度势。什么是“时”?在和平区主要领导看来,“时”就是社会教育发展风向,“势”就是因风向而起的浪潮。“推进教育变革就是弄潮”。

    作为辽宁省教育强区、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和平区教育发展的重点是优质均衡,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好学校,其核心举措是将辖区内30多所中小学组建为11个教育集团。

    据和平区教育局局长崔巍介绍,与一般意义上的集团化办学不同,和平区集团化办学以教育集团办学章程为基础,通过机制创新实现“人才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

    在集团化办学模式下,和平区教育局提出了“四共享”策略,即理念文化共享、管理制度共享、教育资源共享、质量保障共享,要求总校与分校之间打破思想壁垒、融合办学理念,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依据章程,教育集团实行领导小组负责制,集团工作由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决定。集团总校校长在教育集团内部拥有“四统筹”权力,即统筹教育教学管理、统筹干部教师交流、统筹教育教学改革、统筹教学质量评价。

    前不久,沈阳市第一三四中学德育主任董力被派到一三四中学教育集团滨河路分校工作。“我现在的工作重点是梳理总校德育工作特色,发现滨河路分校德育工作优势,并从中探寻德育新思路,从而实现1+1>2的效应。”董力告诉记者,滨河路分校也要选派一名德育主任和负责师训科研的主任到总校交流学习。

    记者采访时,一三四中学教育集团刚刚召开了中考学科备考会,各校分享了中考成功经验,“先让集团内九年级学生受益”。据汪永海介绍,集团已经成立了“‘明’师成长俱乐部”,通过融合性研修、互动式研训、多途径建构,实现优质资源的高度共享;成立了“智慧父母成长俱乐部”,推进集团化家校共育。在此基础上,总校和分校选派、交流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实现了教学资源与教学人员的双流动,促进集团内教师职业价值感认同的提升。这一举措“为短时间内集团师资队伍水准团队性提升、整体化前行提供了直接而有针对性的措施保障”。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和平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王伟认为,教育集团内部的教师融通、跨校兼课,既能提升教研质量,又能解决个别学校某些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在多个方面做到了1+1>2。

    教育综合改革,改到深处是体制、机制。对于和平区集团化办学的探索,沈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王建艳认为,推行优质校集团化办学是和平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民生方面的重大突破。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开展集团化办学,可以实现管理、师资、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是放大名校功能、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捷径,是当今教育实现优质公平的新趋势。

    秉持“和谐争第一,实干创唯一”的发展理念,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平区真正实现了全区没有薄弱学校,“一校一品,品品皆精”。

    做“势”,领创发展先机

    “亲爱的孩子:你好!这是爸爸妈妈第一次以写信的方式跟你说话。许多平时当面讲不出来的话,现在可以在这封家书中谈论一番了……”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长这么大从没以这种方式和你们聊天,感觉怪怪的,但很真实。这是我收到的第一封家书,虽然没有相隔千里,但我依然感受到了字里行间爱的温度……”

    这是沈阳市第一三四中学七年级17班学生李沛研的父母与她互通的家书。在沈阳市第一三四中学开展的“弘扬家教家风,树立家国情怀”主题活动中,七年级18个班级700余名学生都收到了父母写给他们的一封家书。这一封封看似普通的手写家书,正悄然改变着这些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们。

    像这样的“传家风”“晒家训”“写家书”系列活动,和平区的所有学校都在扎实开展。用崔巍的话说,这是“让学校成为社会文明的策源地”。有专家认为,这种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家校互动,顺应了当前中国教育发展趋势。

    校长必须要研究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以此明势、顺势、借势、成势。和平区主要领导认为,基础教育发展的大势就是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指示精神,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创生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样态,这样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教育才能与欧美教育对话。

    围绕“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的主题,和平区不仅开展了系列活动,而且培育了一批示范学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沈阳市第二十中学的“悟道教育”和南京街第一小学的“灵性教育”。

    “悟道教育”具有三重含义,即“悟学校发展之道、悟教师成长之道和悟学生学习之道”。它是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以参与主体的“悟”为主要学习方式,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教育。据沈阳市第二十中学校长胡继军介绍,“悟道教育”以“牧民理论”和“还权思想”为认识基础。“牧民理论”认为,教师教学的本质是把学生引领到一个“水草肥美”的地方,让学生依据自己的需求与能力获取适合自己需要的知识。“还权思想”认为,教师有改变教学进度、删减整合教材、设置宽松学习环境、选择教育资源等权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把课堂的讲解权、思维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提升思维品质。

    在不断积淀、传承、创新的过程中,南京街第一小学校长王凯提出了“学校是一个有灵性的生命体,校园处处灵韵十足,孩子个个灵动成长”的办学思想,并把“灵性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哲学。

    该校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精灵”为儿童观,秉持“陶冶性灵,启迪智慧,变化气质”的办学理念,将“办有灵魂的学校,塑有灵慧的教师,育有灵气的学生”作为办学目标,通过营造“慧馨灵蕴”的校园文化,培养“毓秀灵慧”的教师,开展“涵养心灵”的德育,打造“自主灵动”的课堂,构建“丰盈灵润”的课程,达成“爱学习有灵气,懂礼貌展灵秀,勤动手呈灵巧,善合作显灵通”的育人目标。

    “文化要自信,教育先自信。”冯守权说,“教育自信就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让党的教育方针在和平区落地生根,让每个孩子都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每个孩子的未来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