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14日 星期三
学习之心“撕”不得
□ 李玉柱

    近年来,每到6月高考季,总会有学生集体撕书的新闻曝出,这似乎成了许多高中毕业生离开校园的标配之举。

    有人说,现在的学生学业压力太大,考前撕书发泄一下可以理解。因此,每年临考前学生的撕书之举,除个别媒体报道、少数网友评论外,学校、教师、家长都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对学生的“疯狂”之举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听之任之。

    书是什么?它不仅是一个物体,更是知识的载体。它不是一次性物品,读过一遍就可弃之,而是具有“重复利用”价值。一本书一个人读过之后,可借给他人再读,若不借给他人,自己也是“读百遍”才能“见其义”。因此,书无新旧,从不过时。“半部论语治天下”,2000多年前的论语到现在仍然彰显智慧的光芒。但是,书的价值是相对的,价值的大小也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书的价值认识不同,也就有了藏与毁的截然相反之举。

    如今,学生为什么撕书?肯定是因为书不是他们的所爱,甚至为他们所恨。从小学到高中,他们困于教室里,伏身于书山中。随着年级的升高,考试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学习越来越枯燥,读书也就毫无乐趣可言。

    在许多孩子的眼里,除了考试、升学,读书便再无他用,书就是使他们疲惫的工具,可恶至极。更何况,我们的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读书是为了考大学,在他们的意识里,高考意味着读书的终结。高考结束,从此就不用再读书,书还有何用?因此,高考前“疯狂撕书”便成了必然之举,这不仅是学业压力的一种宣泄,更是学生对书籍、知识、学习厌恶之情的真实表露,是在向教师、学校、家长发表“与学习誓不两立”的宣言书……

    高考之前的学习是一种基础教育,是为一个人的一生学习打下基础、铺平道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不是让孩子学好,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催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带领他们进入学习的大门。从这个意义说,高考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学习的开始,无论升入大学与否,一个人只要活着就要不断学习。学无止境,人生多长,学习之路就会多长。

    “六月书雪满天飞”,表面上是学生心理压力的一种宣泄,但其背后却映射出某种程度上的教育缺失!而且,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撕几本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撕”掉了读书的兴趣、学习的欲望,从此“撕”掉了学习之心。

    愿“六月书雪”能够警醒沉迷于应试的校长和教师,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让“减负”落到实处,让孩子莫再为分数而学习,在享受到学习乐趣的同时,懂得书的价值,从而学会珍爱知识的载体——书。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东平县接山镇教科研中心)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