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14日 星期三
从心里“长”出的文字
□田 明

    当前,许多活跃在教育一线的“笔杆子”,或在地方教育局任职,成为区域教育形象推广的代言人;或在学校从教,业余向各级媒体展示教育的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通讯员。

    他们眼中有全局,心中有激情,笔下有故事,把教育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同行。他们靠一支笔驰骋教育一线,也常常因为一支笔,得到提拔重用。

    周刊特别推出专题“通讯员是如何炼成的”,采撷通讯员文里字外的生活,还原他们朴素、执着、真挚的教育情怀。

    借用歌词里的一句话:关于理想我从来没选择放弃,即使在灰头土脸的日子里;也许我没有天分,也许我手比脚笨,但我有梦的天真;我愿意不停探寻,我将会去证明用我的一生,向前奔跑……

    追溯通讯员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幅幅画面全是我对教育真挚的热爱。

    为了我敬仰的老师和孩子

    老师们平凡的每一天、每一年,都是教书育人的精彩华章。教育是一种陪伴、是一种等待,无数可爱的老师与孩子一起成长。27年来,无论我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是当校长还是到教育局机关,校园里那些感人故事装满行囊,成了我坚持记录的理由。为了敬仰的老师和孩子,我拿起笨拙的笔朝向梦想蹒跚而行。没有任务,没有督促,我义无反顾地走在另一种方式的教育之路上。

    有人问我:“你坚持的力量是什么?” 是内心滋长的热爱。没有深切的爱就没有创造。教育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既格外引人注目,又容易遭受非同寻常的漠视。正因为如此,一则小消息都可以换来老百姓对教育和教育人温情的目光,这也是我坚持的原因。

    2007年,我到甘州区教育局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一切从头开始。我给自己确定三个任务:每天读书1小时;思考一件事;记录一个教育事件。2008年我围绕工作重点,对教师培训、校长队伍建设、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等话题多角度进行记录。《文化建设不是贴出来》《阅读点燃了教师的激情》《为了孩子的健康》等通讯20多篇见报。一些新政出台便及时写成消息,一年写了35篇新闻稿,甚至还登上了《中国教师报》。

    我相信,一个人所有的坚持,都是通向美好的必经之路。记录中,我表达着对教育的理解与情怀,享受着灵魂升华的幸福与快乐。

    听到的永远没有见到的美

    立足学校抓宣传是通讯员务本之举。几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扛着照相机跑遍了甘州区所有学校。白天行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晚上开始整理思路写作,有的时候不知不觉写到天亮,洗把脸就上班了。

    面对农村学校越办越小、学生越来越少、教师越来越多的质疑,我发现了党寨中学这个典型,利用两天时间访谈该校师生20多人次,阅读材料20多万字,写笔记5万字。《让生命美美地舞动》记录了党寨中学“十美校园”办学成果,发表在《甘肃教育》。

    因为去马神庙街小学多了,王爱玲校长一见我就说,田校长你又来了。虽然是玩笑,但是我确实记不清已经去这所学校多少次了。我从传统游戏进校园写起,又写到阳光体育,再写到阳光教育。课程、课堂、孩子、老师、家长……一所学校教育的所有元素尽在采访范围。近3万字的通讯《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分两期发表在《甘肃教育》,后被《西部教育》全文转载。马神庙街小学推进阳光体育的做法,被收集到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丛书——教育改革典型案例,成为50个典型案例之一。

    这些文字如流淌的小溪,让教育发出悦耳的“甘州声音”。大家渐渐地开始认可我。许多人说我是“工作狂”,我自己也常常有透支的感觉,每天伏案15个小时以上,几乎没有节假日。2016年,我才有机会去了我心仪很久的扁渡口。我站在高山上,看着遍山的油菜花是那样美、那样动人。我默默地说:真的,听到的永远没有见到的美。

    好文章是心里“长”出来的

    2013年秋,我在甘俊镇参加教学视导时,听说龙家坡村教学点只有老师毛守海和三个孩子,条件艰苦。我为孩子买了一些学习用品,一个西瓜,为不曾谋面的毛老师买了一斤卤肉,便驱车前往18公里以外的这个教学点。这是一所戈壁滩上的学校,两间房子,其中一间是教室,一间是毛老师的办公室兼宿舍,最值钱的“家当”就是一台收音机。

    毛老师和我一起,把学习用品和切好的西瓜分给孩子。从谈话中我了解到,学校只设一二年级,还是隔年招生。天色渐晚,我们的话题却没有聊透。离开时,我约毛老师周末到我办公室做客。

    周末如约见面,我开口便问:“毛老师你一个人多孤独,不想换个地方?”他说,以前村上有9个娃上幼儿园,招聘一位年轻老师干一个月就走了,幼儿园也散了。“年轻人不来,走了学校就散了,走不了。”“走不了”是一位农村教师朴素的责任感。“你平时咋吃?”“自己做,有时候回去老伴多做些馍,我带回来吃。”你每天都回家吗?“不,一周回一次。”你一周都在学校,老伴怨过吗?“有时候怨。”啥时候?“浇地的时候。别人家都是男人浇地……”看到他双鬓的白发,我情不自禁地说:“您的头发都白了。”毛老师摸摸头,说:“这都是染的,我的头发在2004年一夜之间全白了。”一夜之间,是劳累?还是……

    以后的追问,我很后悔,因为触及到他最伤心的往事。

    毛老师膝下有一双儿女。1999年,女儿毛亚梅考上张掖师范3+2大专班,2004年毕业了,毛老师希望女承父业。可厄运却悄悄降临,孩子得了肾癌。毛老师走过来,从衣兜里拿出手机让我看。手机的荧屏上有一张照片:青春而靓丽,却永远待在了天堂。“到学校,看到那些娃,都像是自己的女儿。” 毛老师眼睛含着泪水。

    我在想,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他是用怎样超乎常人的毅力、胸怀和境界在为自己“疗伤”啊!“以后有啥打算?”“3个娃,送到三年级。如果今年还有一年级新生,还得教,一个也不能少。”

    这篇写实的新闻报道,没有过多的修饰,我用了五个晚上,几乎是含着泪写完的。此文由《甘肃教育》刊出,被《西部教育》全文转载。后来,毛老师被推荐为甘肃省最美乡村教师。

    有老师说,喜欢读我的文章。我不是用手记录,是用心在写。记录本身不是为了记录,生命需要感动,需要一颗星星。在教育这片纯洁的天空上,他们就是璀璨的星星。多少夜深人静的时刻,我的心一次次走进这些老师平凡的世界里,倾听,交流。写一篇好的人物报道,我会好几天缓不过神来,浸润其中,好文章是从心里“长”出来的。正如艾青诗句写的一样——为何我的眼里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