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14日 星期三
揉碎江南烟水
□ 柳袁照

    我一边品茶,一边翻阅秦兆基先生的新作《揉碎江南烟水》。秦兆基先生今年84岁,是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班主任,我被秦先生所折服,他在历史的天地里左右逢源——一个不读书或是读书不思考的人是无法完成的,一个有点才气而没有一生积累的人同样无法完成。“揉碎江南烟水”,江南烟水只是“要素”,虽然就在那里,也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到、寻到的。秦先生看到、寻到了,不仅局限于此,还把它们打碎后重新揉捏。

    秦先生选取了51位与苏州有关的历史人物,让他们作为“演员”在现代舞台上再一次“风云际会”。从泰伯、伍子胥、专诸、孙武,到张继、韦应物、范成大,再到章太炎、杨荫瑜、苏雪林、沈寿等,他们以历史的容颜走出来与当代对话。

    3年前,我请秦先生为苏州十中这所百年老校写一本“校史”,不久,他的大作《走向教育的源头——一所学校的百年精神文化史》便摆在世人面前。我意识到,秦先生在写校史的同时,也正在写“苏州史”,用一种全新的视野,触摸苏州的绵长历史。

    我有私心,有意识地“引导”他,把苏州十中这个“园子”带入他弥漫着的“江南烟水”之中。于是,与苏州有关的历史人物,比如书中的李渔、曹寅、乾隆、曹雪芹、章太炎、苏雪林等人,都与这个园子、这所学校有关。秦先生哈哈大笑,识破了我的“阴谋”,但也认真接纳了我的想法。

    一所学校与一个城市的血脉,竟如此相连相通,这是苏州文化的内涵所决定的。秦先生用两年时间,同时完成了《走向源头的教育》和《揉碎江南烟水》两本书的撰写,那是常人做不到的。对一所学校的探源,不仅对这所学校有意义,秦先生通过分析、梳理一些个案,试图对新学校、新教育进行“探源”;秦先生把一个城市的烟水揉碎,也不仅对一个城市有意义,他试图描述中华文化真实鲜活的面貌。一个理性,一个感性,我以为这两本书,假如能结合起来一起读,或许更有意义。

    面对秦先生,我自惭形秽——读书不如他,思考不如他,勤奋不如他,学识涵养均不如他。他是烟水揉碎之后,依然伫立于江南山水之中的一座山峰,江南的山峰不高,也不险峻,不过它们有特点,清秀、清爽,我会一直景仰着。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