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21日 星期三
把学生“领出去、带回来”
□ 李绪江

    课堂上,我正在给学生范读课文《小壁虎借尾巴》,眼睛的余光告诉我,有一些学生不时地偷看黑板上方的天花板。我故意用目光注视了表现略显激动的张子豪,一向反应敏捷的他迅速将自己的目光移到面前的课本上,可是几秒钟后,他的目光又一次投向了天花板。在他的影响下,班级中仅剩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听课,怎么办?是让他来前面站着,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还是瞪瞪眼糊弄过去,让这件事暂时平息继续上课?

    突然我发现,原来天花板上有一只小壁虎。这可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领着这帮“小鬼”走出文本。

    于是,我把书本轻轻放到讲桌上,慢慢地转过身来,把目光投向天花板上的那只小壁虎,这些“小鬼”个个都在躲闪我的眼神,分明意识到自己上课“开小差”的错误。此时的课堂异常安静,看着学生的表情,好像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大家想了解天花板上的这只小壁虎吗?”我的和颜悦色让学生悬着的心慢慢地放松下来,他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想!”

    “小壁虎喜欢黄昏或夜间行动,以蚊子等昆虫为食物,擅长飞檐走壁,用舌头捕食,像苍蝇一样脚底下有吸盘,壁虎吸附在墙壁和天花板上,动作十分敏捷。”我边讲边伸出双手,示意学生做出向上攀爬的动作。

    小机灵鬼张乐举起小手,我还没来得及开口,他已经站起来说:“如果我也有吸盘,那可就是蜘蛛侠了。”“是啊!可是,即使是像蜘蛛侠一样的小壁虎,也有遇到危险的时候。”被我引到主题上来的一群孩子,又一次露出好奇又略带怀疑的眼神。

    坐在离我最近的小晚楠跃跃欲试地说:“壁虎遇到危险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甩掉自己的尾巴逃跑呀?”我很快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并补充道:“由于壁虎尾巴上的神经还没有死亡,所以尾巴在原地会不停地动来动去,让天敌误以为是壁虎,从而转移了对方的注意力,达到逃生的目的。而断掉的尾巴,过不了几天便会再长出来!”

    “现在谁愿意告诉老师,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半天没有得到发言机会的王蕊自信地说:“一条蛇咬断了小壁虎的尾巴,它感到很难看,所以要借尾巴。”“谁能读出小壁虎此时的心情呢”……就这样,孩子们从文本中被领了出去,又在不知不觉中被带了回来。

    记得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如果真正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的确,对于包罗万象的语文来说,需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思维世界。

    然而,把学生从文本中领出去容易,可能否带得回来?这是教师所担心的,所以许多教师选择课后拓展,而很少在课堂上延伸。尽管教师知道领着学生从文本中走出去,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为了多一点“和谐”少一点“意外”,大多还是会做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者。

    在文本之外探索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往往并不像我们课前预设的那样。教师此时应当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分析,冷静面对,因势利导,从学生的认识出发,与学生一起探究、质疑,既能把学生领出去,也能将学生带回来。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灵璧县界沟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