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21日 星期三
同样的掌声不一样的精彩
□ 孙 鹏

    《掌声》是小学三年级的一篇课文,讲的是身体残疾而自卑的英子上台演讲,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在掌声的鼓励下,她鼓起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

    最近听了《掌声》的两节同课异构课,值得注意的是,两节课的最后,教师的教学设计类似:几年以后,让学生以英子的口吻给班里的同学读这封回信。

    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出示英子的来信:“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师:这是上中学的英子给同学们的来信,谁想读一读?

    (话音刚落,许多学生跃跃欲试,还有学生大声地说“我读、我读”)

    师:(走向一位抢答声音最响亮的学生)你来给大家读一下吧。

    生:我永远……(读得较为流畅)

    师:你读得很用心,同学们把掌声献给他。这样,老师奖励你再推荐班里朗读水平高的一名同学读一读。

    (学生自然而然地推荐班级水平最高的同学)

    另一学生:(非常自信、饱含深情地)我永远……

    (该生读完后,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很显然,这位教师让班里回答问题积极的学生和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读英子的回信,最后水到渠成,其他学生给这两名学生以热烈的掌声。教师还强调,相信同学们的掌声和课文中的掌声一样,会给这两名同学更大的鼓舞,让他们变得更加优秀。

    第二位教师同样先出示英子的回信。

    师:上中学后,英子来信了,想读的同学请举手。

    (教师仔细地看了看全班学生,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乐意地举起了手,只有一个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教师,一动也不动)

    师:(走近该学生,弯下腰)这名同学,你为什么不举手?

    (该学生一声不吭)

    师:(看到他犹豫的神情,就转而面向全体学生)同学们,现在他最需要的是……

    (还没等教师把话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名学生战战兢兢地站起来,一字一字地读完英子的来信)

    师:(激动地说)你读得很认真,人就要有自信。同学们,你们的掌声给予他莫大的鼓励。这名同学,你也为自己的勇气鼓掌吧。

    (该生一边给自己鼓掌,一边洋溢着喜悦的神情)

    第二位教师没有找班里回答问题很积极的学生,而是发现了班里一名不敢举手的学生。显然这名学生的自信心不足,表达水平也一般,但是在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下,在教师鼓舞的目光中,他还是慢慢地站了起来,勇敢地完成了这次问题的回答。从他脸上洋溢的笑容可以看出,他比刚开始自信多了。教师很好地利用了“掌声”这一课题,很自然地把握了课文的主题。

    两节课的最后,一样是读回信,但精彩却不一样。两堂课都关注本课的教学主题,注重挖掘“掌声”对人们的鼓励和肯定,但效果却大不一样。如果说掌声给予第一节课的学生是和风细雨,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只会有一圈圈涟漪,那么掌声给予第二节课的学生则是狂风暴雨,在他们内心深处产生的是惊涛骇浪。

    我们常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同样是掌声,更应该把掌声送给想动却没有信心动的那棵树,想飘但又飘得不潇洒的那朵云,想觉醒但没有勇气觉醒的那个灵魂。这样,我们的教育才真正做到了激励、唤醒和鼓舞。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