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21日 星期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习性目标,还是生成性目标(二)
□本期主持 孙和保

    “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提出,其要义在于强调教学的育人功能。在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直接将之当作教学目标,比如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理解文本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对待事物的态度,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观”。

    对此,有观点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生成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文本的,也不是指作者的,而是让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涵养、丰富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不断优化提升学生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那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究竟是不是单一的教学目标?究竟是学习性目标,还是生成性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之一,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两者统一于现代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中,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较于传统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描述得更细致、更准确。“知识与能力”是侧重于双基能力的指导和训练,“过程与方法”是侧重于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侧重于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丰富的情感与体验文本蕴含的魅力,从而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备课时要先于学生理解和体验文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完整和更准确地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维度进行分析、讨论。也就是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预设的,不是生成的。教师在教授《赤壁赋》一文时,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置,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品鉴景、情、理三者交融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精神。很显然,无论是几课时完成,学生在学习《赤壁赋》一文时,必须把三个维度的目标达成。其中,理解苏轼的思想和学习豁达乐观的精神也应该有所体现,否则,教学是不完整的。

    有教师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生成性目标,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内化为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一堂课或者几堂课可以实现的。但就教师的课堂教学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一样是学习目标,有机统一于三维目标中。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 吴光禄)

    莫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课堂的“广而告之”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单列出来,但往往是“蜻蜓点水”,并未让学生体验到它在课堂中的真正价值;许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总是对其“浓墨重彩”,但真正落实到课堂并不多见。由于其难以检测和量化,从而成了课堂教学的“软任务”和“附属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广而告之”,而要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中,能够触动每个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应该成为课堂独立的教学目标,应该与知识的学习合为一体,是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孕育”的。如果离开了知识的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只有树立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位一体”教学观,而不是有意将它们割裂,才能让课堂教学达到无痕教育的理想境界。

    如何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真正“落地生根”?教师考虑的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怎样育人。要善于挖掘知识背后的内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把育人融入每一节课,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只是空洞的说教。只有这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不会成为一张“空头支票”。

    (安徽省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 夏永立)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