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17日 星期三
主编说
活力激发成长
吴绍芬

    “这几年我到过一些学校,明显地感觉到有些学校充满活力,有些学校活力不足,有些学校则缺乏活力。如果一个区域、一所学校甚至一个课堂失去活力,死气沉沉,哪里有教育质量可言?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质量。”当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明远教育书院院长石中英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四届年会暨教育创造美好生活高峰论坛上,发自肺腑地谈到自己目睹“教育活力”之现状时,场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教育活力不足之根本原因,是要追问我们的教育初心。如果教育人把初心丢失了,心中只有考试、升学、求职和收入时,就会迷茫、懈怠、无助、无力,甚至得‘空心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针对当前教育界存在的“空心病”现象,指出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要找回教育的初心,让师生心中装下更多的家人、朋友甚至祖国和人民,通过激发师生的心之力,让教育促进师生的幸福美好生活。在文东茅看来,教育恰恰是要成就师生的人生幸福之道,他激励教师同行“只要激发自己和师生的心之力,就是好校长;只要传道授业解惑,就是难得的‘人师’”。

    如何更好地培养人师、名师,让他们尽快地成长为教育家?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汤敏结合自己在乡村学校的调研体会,认为乡村学校可以广开渠道为名师名家成长“输送营养”。他建议,要鼓励城市或社会资源针对小规模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通过“双师教学”“走教”“巡回教学”“互联网+教育”等方式,将优质教学资源提供给乡村学校;对乡村教师加强有效培训,如通过“青椒计划”,联合全国互联网教育公司、教育学术机构以及公益机构,为服务在乡村教育一线的青年教师提供培训,为名师成长为教育家更好地铺路架桥。

    过去,学校一谈到教育家缺乏、教育活力不足,首先呼吁减政放权,要为教育家办学解放“手”和“脚”。但随着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增强学校活力是不是不能仅仅考虑来自于政府的放权?是不是应该认真地考虑如何从市场中获得办学的活力与发展的内生动力呢?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认为,“应该开拓与行业、市场和社会的联系与合作。只有这样,学校才能真正具有办学活力与内生动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香港大学原副校长程介明也指出,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变了,科技汹涌而来,教育已然成为“大教育”,办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内,需要全社会之“总动员”。他进一步强调,传统社会背景下教师赖以生存的一技傍身、一纸文凭、一劳永逸已经被无情的现实“击碎”,教育的多样化、学习的个性化越来越成为必要。所以,墨守成规造就不了教育家,教育学人必须拓宽学习经历,必须摒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自耕模式,要注重发挥个人的特殊优势,把品格成长放到核心位置,同时调动学校以外的社会、家庭资源。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它必须涵盖学识、素养、品质、价值等多方面,而这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投入。”程介明的观点,或许更好地印证了信息社会“教育家”成长之关键。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