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28日 星期三
书籍的私房菜单
石继航

    石继航,笔名江湖夜雨,山东省临清市第一中学教师。著有《长安月下红袖香》等古典诗词类畅销书,CCTV4《中华情》诗意系列特邀撰稿人及文学顾问。河北卫视大型文化类季播节目《中华好诗词》冠军。

    近年来,我一直在学校图书馆工作,先后出版了20多本书,看了大约上万本书,所谓“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人们的阅读,有任务性的、功利性的、消遣性的、娱乐性的,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史。

    我觉得,把书比喻成一桌大餐是比较恰当的。这书嘛,有的像酒,比如诗词之类,是提取了精神中最精萃的部分,是心灵的琼浆玉液;有的像鱼肉,比如先秦散文,读来生动有趣,且“营养”丰富,给我们许多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有的像饭,比如百科全书及各类知识性书籍,虽然没有太多滋味,但其中包含了我们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有的像菜,是用来调味的,读来滋味比较浓,像野史趣闻,幽默笑话之类,都是如此;还有的像药,比如字典、辞书之类,我们不会经常看字典之类的工具书,但是文章有病句错字时,却不得不找“药”来纠正。

    今天,我把自己的“私房菜单”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

    《庄子集释》

    道家思想对于中国的影响其实一直都不小于儒家,“大道无形”,道家思想渗透到人们的心中,渗透到中国人的琴棋书画甚至武功之中。道家的真义并非是让人堕落消沉,而是教人温和、谦虚、柔韧、宽容的同时,拥有明睿、豁达、稳重和超脱的品质。台湾女作家罗兰在《罗兰小语》中说:“中国人先天都有几分道家色彩。”

    大家可能读过不少人生哲理方面的书,诸如中国古代的《菜根谭》《小窗幽记》,但是如果把这些比做武功中的拳法剑招的话,那道家的最高经典《老子》《庄子》就是《九阳真经》《九阴真经》了。不过,《老子》虽然是道家最原始的经典之作,但不免大言至简,一般人读来难以直接窥出其中大义。翻开薄薄的《道德经》,细细研读之后会有一种感觉,仿佛我们面前坐着一个大智大慧、久历沧桑的老人,他缓缓道来,却是微言大义,令人肃然起敬。

    而读《庄子》,却完全是另一种感觉,庄子的书里有许多故事,许多幻想,有“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有“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有“其高临山,十仞而有枝”的大树、有“扬而奋鬐,白波如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的大鱼……而且庄子在文中指天笑骂,什么三皇五帝,什么王贼盗寇,统统都像虫蚁一般可笑而渺小。庄子的文中荡漾着一种激情,读来时而让人心旷神怡,时而让人热血沸腾,真想浮一大白。金圣叹所选的六部才子书中,《庄子》被定为第一才子书,确实不错。《道德经》《论语》之类可以名之为圣贤之书,而《庄子》却是一本地地道道的才子之书。

    鲁迅先生曾称赞道:“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闻一多先生也特别崇拜庄子,他说:“读《庄子》的人,定知道那是多层的愉快。你正在惊异那思想的奇警,在那踌躇的当儿,忽然又发觉一件事,你问那精微奥妙的思想何以竟有那样凑巧的,曲达圆妙的辞句来表现它,你更惊异;再定神一看,又不知道那是思想那是文字了,也许甚么也不是,而是经过化合作用的第三种东西,于是你尤其惊异。这应接不暇的惊异,便使你加倍的愉快,乐不可支。这境界,无论如何,在庄子以前,绝对找不到,以后遇着的机会确实也不多。”

    这种赞叹和体会正是我们心中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所以不惮其烦将闻一多先生这段话录在此处,请大家一起体会感觉。

    清末郭庆藩的《庄子集释》是关于《庄子》注疏、训诂的集大成之作,收录了郭象《注》、成玄英《疏》和陆德明《音义》三书的全文,摘引了王念孙、俞樾等人的训诂考证,卢文弨的校勘,并有郭嵩焘和郭庆藩的意见,是目前研究《庄子》的重要资料。该书经古籍整理专家王孝鱼先生点校,收入“新编诸子集成”,多年以来一直为学界所重视。

    《资治通鉴》

    关于《资治通鉴》,我一直不建议只读白话版,最好读原文,原文实在读不懂时,再看一下白话注释。阅读《资治通鉴》中精彩无比的文言文原稿,是体味古文神髓的好机会。

    司马迁积毕生精力写成的《史记》,只不过有50万字,而《资治通鉴》却有煌煌300万字之多。而且,这还是大幅删削后的结果。唐史部分一开始有接近800卷,而经司马光浓缩为81卷,据此看来,《资治通鉴》的原始资料当不下3000万字之多。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它不像《史记》那样分帝王将相,各自写其一生的经历,编年体写起来难度要大得多。不说别的,想想我们自己一生中经历的大事,是否能够清晰到某年某月某日?一个人的经历尚且如此,何况是通贯千年的历史?

    经过司马光的良苦用心,把自战国初期到北宋开国前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写得清清楚楚,条分缕析,因果分明。废兴之机要,人情之冷暖,尽收此书中,其中的裁削熔铸之功,让人无法不感叹拜服!

    如今,《资治通鉴》各种白话本频出,这部书被赞为“英雄豪杰纵横天下的帝王之书,名臣良将从政经略的权谋之书,芸芸众生安身立命的生存之书”。古往今来,多少人物在其中得到无尽的滋养。

    清代学者王鸣盛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过分:“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唐诗鉴赏辞典》

    前面说,工具书之类好比是我们吃的药,有毛病时才拿出来用,但《唐诗鉴赏辞典》这本书却不然。虽然冠以辞典之名,但它是融工具书和文学赏析读物为一体,里面的赏析文章都是文章大家,名宿耆老,像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都是诗词赏析界一流的人物。我从小就读这本书,从中得到的滋养甚多,家里有一本早就翻烂的《唐诗鉴赏辞典》。所以,少年儿童读者从这本书入手,既能学习到唐诗又能使文采大增,鉴赏水平大大提高。

    另外注意,《唐诗鉴赏辞典》同名书不少,要选上海辞书出版社这一版,其他的有鱼目混珠之嫌,赏析文章远不及这本精彩。

    《郁达夫全集》

    我个人感觉,郁达夫在现代文坛是被低估了,现在张爱玲被捧,胡兰成也沾了光,沈从文靠《边城》名声大噪,木心的散文也引来读者“朝圣”,只有郁达夫名声不响,还是依旧“沉沦”。

    我觉得比之上面那些人,郁达夫的文笔才气绝不落下风。他的国学功底更是深厚得多,在当年,郁达夫的名气也响得多,郭沫若曾经夸赞说:“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少年的心!”

    郁达夫旧诗也写得极好。郁达夫是一个冲动率真的人,他曾经写过有关清代文人黄仲则的文章,其实他们在性格上是有共性的,“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就是写照。郁达夫的文字小说和散文均不错,小说以《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为代表,散文如《故都的秋》等早已为人熟知,其余像《零余者》《还乡记》《北平的四季》等,都是非常有滋味的,细品起来,如老酒新茶,自有妙味。

    《诗词格律》

    许多朋友问我,学写古体诗(他们所说的古体诗就是讲平仄的近体诗)从何处入手,我总是推荐他们看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这本书是我从小就看的一本书,特别亲切。王力先生由浅至深,十分体贴初学者,从最简单的讲起,慢慢入手,一本书读完,已经可以是初窥门径了。不但平仄粘对皆通,连拗救、孤平之类,也能道出个其中三昧了。再也不至于乱写一通,被诗词行家们笑话了。而且,即便是不欲学写古诗词,也有必要看一看,不然谈起古诗来,会暴露自己的知识缺陷,这类知识就算不掌握,起码要大略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

    潇水,本名张守春。他的《青铜时代的战争》系列,是国内趣味历史写作的开山鼻祖。现在我们熟知的一些趣味历史类书籍,多数受他的影响,像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现在已是尽人皆知,但其实这类风格最初来自于潇水的这本书,正像亡秦之火,始于陈涉,最终却让刘邦坐了江山。

    这本书堪称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文风犀利,当时的网络语言,虽然现在看起来已经并不新鲜,但却丝毫不落伍。潇水行文中运用的网络语言,并非是一味耍贫、油嘴滑话,而是有机融合、相映成趣,其中将那些我们无比熟悉的传说故事(如大禹治水、后羿射日)、风云人物(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经典战役(如假虞灭虢、城濮之战)、经世伟略(如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等重新加以诠释,在尊重史实的同时,写得妙趣横生,庄谐杂见。

    所以,在此隆重地推荐一下,尤其推荐给年轻读者。

    《宋诗选注》

    钱钟书先生做学问的风格是我非常喜爱的,他汪洋恣肆,行文大胆有趣。虽然这本书名为《宋诗选注》,但却没有束缚他活泼跳跃的思想,虽然体裁限制了他淋漓痛快地自由抒发,但钱钟书先生的幽默风趣还是处处可见。由于钱钟书先生知识广博深厚,所以能把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熔于一炉,正所谓站得高、见得广、说得透。

    钱钟书先生另一个特点是敢于大胆指摘古人的不足,我们一般人注诗评诗往往都是“跪”着的,总是说古人的诗怎么怎么好,对于缺点不敢道半个字。钱钟书先生却不然,比如他说刘克庄的诗“滑溜得有点机械,现成得似乎店底的宿货”,苏舜钦的作品有“粗糙生硬”的毛病,朱淑真有时会在诗里做出岸然道貌、放射出浓郁的头巾气等,这些都是其他的诗评诗论中少有的。读这样的文字,犹如听风清扬论剑,是让我们眼界大开,得以窥见艺术之深奥。

    再者,就是考订扎实详尽,在没有电脑检索的条件下,钱钟书先生对宋诗作者、篇章、字句的辨讹证伪、考订辑佚,处处仔细,这些精神也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

    《上帝掷骰子吗》

    一般来说,科学知识是严谨而枯燥的,但是在曹天元这本书中,本来让人们觉得敬畏的物理学史故事,变得非常鲜活有趣。这本书用了许多激情澎湃的语言,比如“我们会看到物理大厦在狂风暴雨下轰然坍塌,却又在熊熊烈焰中得到了洗礼和重生。我们会看到最革命的思潮席卷大地,带来了让人惊骇的电闪雷鸣,同时却又展现出震撼人心的美丽。我们会看到科学如何在荆棘和沼泽中艰难地走来,却更加坚定了对胜利的信念”。读这本书,我们的思维会随着20世纪那些“前赴后继”攻克量子力学堡垒的科学家一起困惑,一起兴奋,一起跳跃,一起狂欢。读后,我们会对物理学产生不少的亲切感,这个原本冷冰冰的水泥面孔,原来也可以有热情,有温度,有灿烂的笑容。

    作者叙述科学事实时严谨认真,但是由浅入深,用了大量生动形象和拟人化的语言,使这些事情妙趣横生,比如“当路过以太的墓碑时,还是让我们脱帽向它表示致敬”“在微粒大军仍然一统天下的年代,波动的士兵们衣衫褴褛,缺少后援,只能靠游击战引起人们对它的注意”“波动君临天下,振长策而御宇内,四海之间莫非王土。而可怜的微粒早已销声匿迹,似乎永远也无法翻身了”等。曹天元把抽象枯燥的物理概念写得如此鲜活,仿佛卡通片一般有趣。我认为,这是一本适合非物理专业读者阅读的科普读物,毕竟作为一个现代人,不懂得物理知识是一件很有缺陷的事情,就像有的人,一听说辐射就杯弓蛇影吓得不行,其实辐射分许多种,危害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了基础的物理常识,就可以少交点“智商税”了。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堪称“古今家训之祖”,是中国古代的家教典范,相比于后世的种种家训类文字,《颜氏家训》内容平凡真挚,思想并不刻板迂腐,对于立身、处世、为学等各种人生经验、性格养成之类,指出了相当有价值的建议。

    《颜氏家训》早早就注重了“胎教”: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以及早期教育“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这样的见解和理论,在1400年前是很超前的,就算在今天看,也有相当的价值。此外,书中所提到的立德、慎行、节俭、知足、诚信等,都是现代社会中依然弥足珍贵的精神,是我们从事教育时需要渗透到学生精神世界中的元素。

    此外,书中提倡学以致用、自立自强,现在有些孩子“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这也是值得我们警惕和思考的。对于处理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等,书中也有独到实用的见解,对于如何教育子弟,也有符合现代心理学的方法,所以这本书在今天依然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对于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更是一本必读之书。

    《中国教育改造》

    这本书是陶行知先生1928年写就的,距今已经将近一个世纪,但书中的思想却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比如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依然在现在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在教育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学到的东西无法学以致用,有些是脱离实际的屠龙之术,学生学得乏味,无法产生兴趣,最终也无法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此时,我们应该重新捧起陶行知先生的著作,努力做“教学做合一”的教育。

    另外,陶行知先生倡导学生要自主地学习,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性,合作、交流、探究,充满兴趣,全身心投入,去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这都是非常先进而科学的教育理论,这些理论并不过时,依然闪耀着光芒。

    陶行知先生这本书虽然写作时间很早,但却很有预见性地揭示了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这本书点滴文字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拳拳之情,激励我们像陶行知先生一样“知行合一”,为了教育事业而奋斗,造福社会,胸怀天下。

    《庄子集释》

    郭庆藩 著

    中华书局 2016年版

    《资治通鉴》

    司马光 著

    线装书局2011年版

    《唐诗鉴赏辞典》

    俞平伯等 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

    《郁达夫全集》

    吴秀明 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诗词格律》

    王力 著

    中华书局2012年版

    《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

    潇水 著

    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

    《宋诗选注》

    钱钟书 著

    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上帝掷骰子吗》

    曹天元 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颜氏家训》

    颜之推 著

    曾德明 译

    崇文书局2015年版

    《中国教育改造》

    陶行知 著

    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