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28日 星期三
南师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陈何芳

    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南京师范大学努力突破专业限制、学校限制和常规方案限制,在本科人才培养上围绕“减少专业、学校、常规方案的限制,增强教师教育特色”的理念,力图彰显教师教育特色。

    鼓励学生实现“跨专业”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部分专业实行“大类招生”,新生入学后先进入这些专业大类进行培养,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为学生未来的“成人与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发现和培养了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再选择进入相应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继续学习。除了“延迟选专业”之外,学校还实行灵活的转专业、跨专业、双专业政策。

    首先,学生虽然在入学后选择了专业,但“试读”之后更明白该专业是否依然符合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要有“改变选择”的机会。因此,学校尽力增加专业的“开放性”,只要符合学校规定的本科生,均可以在大一下学期根据自己的学习志趣和已具备的相应特长,再次选择和调整所学专业。另外,南京师范大学紧紧围绕“专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将本科生培养划分为“通识教育阶段、大类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自主发展阶段”,强调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及有效衔接,兼顾了人才培养中的通识性与专业性。

    其次,学校提供跨专业人才培养渠道。比如,法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行与外语类专业对接的“2+2”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录取到法学、汉语国际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进校后前两年重点强化外语类相关课程的学习,后两年重点学习录取专业的相关课程。

    再次,实行双专业、双学位或辅修课程等模式。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学生攻读主修专业的同时,学校鼓励并支持学生修读第二学位或辅修专业、辅修课程。所有在校本科生均可申请辅修课程、辅修专业、第二学位。学校依据学生完成学分的情况,发放相应的辅修课程证书、辅修专业证书或第二学位证书。

    突破“边界”,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即使选定了专业,也要尽量突破单个学校的限制,让学生有机会去其他学校交流,以拓宽视野、获得更好的成长。

    学校的“校际联合培养”开创了不同的渠道:最便捷的是在学校所在地——仙林大学城内开展校际交流。成立于2011年的“仙林大学城五校教学联盟”,形成了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学生互派、课程互选机制,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此外还有“长三角”高校联盟,通过在“长三角”区域举办校际间交流活动、分学科研究生论坛、学生暑期项目等,给学生的成长提供广泛的支持。同时,还有与港澳台高校的交换生计划,每年选派数百名优秀本科生到港澳台地区参加校际交换学习,提升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

    比中国境内“校际合作”更前沿的,是“国际合作”培养人才。学校全面实施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先后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81所大学实施“学生海外学习计划”,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202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帮助本科生赴境外留学、实习或交流。例如:学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实行“3+1”校际人才培养机制,学生在国内学习3年,第四年到诺森比亚大学学习;学校金女院英语专业与美国塞勒姆州立大学实施“1+2+1”培养模式,毕业后可同时获南京师范大学和塞勒姆州立大学的毕业文凭。此外,学校实施省政府境外学习政府奖学金计划,每年选派300多名优秀本科生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修读暑期课程,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提升国际竞争力。

    促进拔尖创新型人才成长

    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学术性,所培养的大学生除了进入工作岗位,也有相当一部分会选择进一步深造。对于这些有学术梦想的学生,要基于学术潜质因材施教,促进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为了减少常规方案的限制,南京师范大学开辟了三种渠道,简称“英才计划”“强化培养学院”“基础学科基地班”。

    首先,英才计划针对有潜质、有特色的优秀学生而设置,目的在于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学校为这些品学兼优的本科生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配备优秀的指导教师,实行导师组负责制,由导师组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可在导师的指导下修读课程并参与科研项目,在项目进行期间可赴国内“985”高校、国内知名研究院所、海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留学或游学,并享有“保送研究生”的优先权。

    其次,强化培养学院每年从录取新生中选拔部分成绩优秀、潜质突出的学生组成文科强化班和理科强化班。这些学生可享受全校最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比如本科四年全程导师制,学生图书借阅等学术资源服务项目享受研究生权限,保送研究生比例不低于60%等。凡入选的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学校的任何专业。学校每年设立专项拨款用于资助入选学生出国、出境游学,保证学生出国、出境游学机会不低于50%。此外,学生毕业时除了可获得国家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还可获得学校特别颁发的荣誉毕业证书。

    再次,基础学科基地班强调基础科学的人才培养,包括国家文科基地班(汉语言文学)、国家理科基地班(生物科技)和“本科人才培养教学特区”(数学)等。基地班着力培养学生“深厚的知识储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卓越的科研能力”。文科基地集中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最优秀的教师资源,授课教师不仅整体实力雄厚,而且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明星教师”。理科基地拥有一批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教授专家,采用模块式课程体系,强调因材施教、鼓励竞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数学科学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教学特区”每年从录取的新生中择优选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等“驻学”培养,有针对性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作为资历深厚的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非常注重“卓越教师”的培养。学校在师范生中开展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致力于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师德高尚、知识扎实、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基础教育师资人才,秉承师范大学的传统优势和特色。

    自2010年起,学校部分师范类专业集中到教师教育学院,由教师教育学院与专业学院共同培养、双向强化,全方位提升师范生品质。自2016年起,在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政、历史、地理等9个学科实行“3+1+2”本硕贯通一体化培养。

    总之,南京师范大学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创新、多元、个性”,希望通过多种模式、多样平台实现多元选择、多方收获,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