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28日 星期三
创造性人才的培育路径
汤立宏

    当前,区域教育管理及学校办学实践都迫切需要从单项改革转变为综合改革,从增量改革推进到存量改革,从表层改革深化到深层改革,只有这样,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才能具有可靠保障和持久动力,区域教育和学校办学的品牌才能真正确立和铸就。

    加强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深化区域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是加快推进区域教育改革发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需求的应然之举,更是有效提高区域教育发展水平、促进培育创新性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加强和深化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必须从区域、学校两个层面进行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

    区域和学校层面的教育综合改革核心内容为:进一步以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为重点,实现区域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与创新发展;以推动区域和学校教育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为主线,实现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发展方式、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及保障机制等,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区域教育和学校发展活力;以落实立德树人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任务,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培育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推动中小学培养创造性人才。

    全面提升校(园)长和教师课程领导力。校(园)长、教师的课程领导力集中体现为:准确理解课程方案,提升学校课程规划能力;统筹利用课程资源,提升创造性落实课程方案的能力;有效进行课程评价,提升课程反思、更新与评估以及课程优化实践的能力。在具体实践中要求:一是透彻理解课程方案,严格执行课程政策,优化课程结构,增强学校课程的适应性,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有效落实课程目标;二是优化学习资源配置,有效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并根据学生发展需求丰富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创新学习和发展;三是通过科学、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有效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状况、校本课程建设,并积极利用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学校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外活动安排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创新学习。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无法进行真正的自主学习,更谈不上创造性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教师首先要充分鼓励学生质疑,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让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寻求获取新知的欲望,从而不断刺激思考,开拓思路,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锋、碰撞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次,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演绎、归纳等思维习惯与素养,引领学生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突破常规,寻求变化,从而获得多种分析思路、问题解决的方案,并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进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再次,学生带有个性色彩的理解是最具有灵性和创见的,教师要充分珍惜学生的独立见解,珍视学生智慧的萌芽,积极鼓励学生分享见解,并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会辩证思考和思维升华。

    区域内学校基础建设保障创新教育。通过普及义务教育和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我国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观,而面对“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和新形势,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现阶段办学亟须进一步创新思维,在学校环境建设及教学设施保障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中小学生创新实验室、跨学科整合、智慧教室成为推动创新教育的保障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载体。

    创新实验室是中小学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而开展自主探究实验活动的场所,是基于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资源,创新实验室区别于传统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室,以开发学生创新潜质、自主探究实验活动、实现个性发展为特点,为中小学生开辟了融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设施设备为一体的学习环境。

    充分整合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办学离不开具体的社会环境,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使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并未有效整合利用。以场馆资源为例,人们更多关注其收藏、展示功能,忽视其在自然、历史、人文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因此,在培育创造性人才的目标下,学校应将场馆与学校教育相衔接,特别是让学生在场馆内学习和参与志愿服务实践中,经历过程体验、知识拓展、情感升华及创新发展,更好地满足其学习需求,培养他们对艺术、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学校规划引领落实与特色持续发展。在区域教育培育创造性人才的实践中,重视并加强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估,实现学校的特色持续发展非常重要。一方面,中小学、幼儿园应将培育创造性人才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中,通过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等办学愿景的设计与实施,推动学校品质办学、优质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一校一品的特色建设,加强学校的特色文化积淀,促进培养创造性人才。

    (作者系上海市虹口区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指导中心副主任)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