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07日 星期三
教育部长陈宝生第一个走上“部长通道”,就解决“三点半”难题、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他特别强调——
要为教师办好六件事
本报记者 白宏太

    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会一结束,人民大会堂里的“部长通道”随即开启。大会堂北大厅里,手持“长枪短炮”的中外记者们早早守候在那里。下午4点35分,教育部长陈宝生第一个出现在“部长通道”上。

    一个女记者幸运地抢到第一个提问的机会,激动地提出了一连串问题:“陈部长,现在小学生放学时间很早,对家长来说,接送孩子是一大难题,请问家长们的困扰什么时候可以得到解决?小学生放学时间早也催生了大量校外托管班,请问教育部是否会严格规范?”

    陈宝生健步走到话筒前,微笑着对记者说道:“谢谢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我看你可以当关心这个问题的年轻父母的代言人。”

    风趣的开场白让现场的记者不禁莞尔,陈宝生首先对“三点半”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在他看来,“三点半”现象之所以会成为年轻父母和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难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关心这个问题的年轻父母正处在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正处于抚育孩子的关键阶段。同时,这个现象更多出现在大中城市。三点半之前,孩子是在校学习时间,责任在学校;三点半之后,孩子是在家生活的时间,责任在家长。由于分工、作息时间的不匹配,家长没有办法去接孩子,从而造成了很大困扰。

    “这是一个成长中的烦恼,发展中的困难。”陈宝生说。

    近年来,为解决好“三点半”难题,教育部一直在努力。去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通知下发一年来,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截至目前已经有25个省份出台了更为具体的落实举措。

    对这个问题,陈宝生一直挂念在心,也对相关情况了如指掌。“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已经摸索出一些比较可行、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他详细向记者们介绍了目前在解决“三点半”难题上的四种可行模式。比如,上海规定中小学课后服务要做到百分之百全覆盖,服务时间是三点半到五点,参与这项服务的教师在绩效工资方面给予倾斜。北京规定,三点到五点是课后服务时间,主要内容是开展课外活动,每个学生每年补助700-900元。南京探索弹性离校,到了放学时间,孩子可以弹性离校,学校作出安排进行托管。广西探索利用社区资源解决托管问题。

    “这四种模式,各有所长,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可以各走各的路、各出各的高招。”陈宝生说。他指出,课后“三点半”难题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但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制度障碍,比如因此带来的成本分担问题、教师劳动时间延长以及涉及的劳动法问题,还有如何进一步引进社会资源参与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对课外托管机构存在的乱象,也要进行治理。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一是总结成功经验,加以推广;二是与有关部门协商,解决‘三点半’难题涉及的相关政策问题。”陈宝生说,“我相信经过不懈努力,这些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年轻的父母认为这是党和政府给他们的一个大红包,这个红包将会更加厚实。”

    陈宝生的回答,分析专业而透辟,态度务实而恳切,现场记者报以赞许的掌声。

    随即,另一位记者抢过话筒,向陈宝生抛出第二个问题:“今年初,中央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我们想问您,如何才能提升教师的幸福感、荣誉感以及归属感?如何让教师职业真正成为大家羡慕的职业?教育部在这方面有什么措施?”

    这个问题无疑是当前教育界以及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前不久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意见》如何落实,的确令人期待。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文件。”陈宝生回应说。“好在哪里呢,至少有三点:第一点,这是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央下发的第一份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文件,是一个开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文件,是开启新征程的文件。第二点,这个文件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可以说,这是一份开创新时代的文件。第三点,这个文件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都作出了系统部署。你刚才讲到的归属感、地位、荣誉感等,在这里面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政策措施。所以,这是一个开创新模式的文件。”

    陈宝生表示,对于这样一份文件,教育部一定要学习好、贯彻好,使其成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说到这里,陈宝生也不忘对媒体记者说几句贴心话:“文件下发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老百姓欢迎,广大教师更加感到振奋。首先要感谢记者朋友们,文件下发之后,记者朋友们对文件做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和解读。文件能深入人心,大家功不可没。我想,这体现着新闻界的朋友、记者对教师的感情,对学校的情结,对教育的情怀。”

    让媒体记者们记忆犹新的是,在党的十九大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陈宝生部长提出,教育要向老百姓送出四个“大红包”。其中,第四个大红包正是研究出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显然,《意见》的出台正是向全社会兑现了当时的承诺。而对于下一步如何贯彻落实好《意见》,陈宝生也已经成竹在胸:“就是要办六件事:一‘提’、二‘改’、三‘育’、四‘用’、五‘保’、六‘尊’。”

    随即,陈宝生娓娓道来,对这六件事一一进行阐述。

    一“提”,提高地位,提高待遇。提高地位要做到三个明确:首先要明确教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是一支不可小视、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其次要明确教师的职责,教师承担的是国家使命,是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这是一个光荣的使命。再次要明确公办中小学教师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地位,这是第一次作出这个安排,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安排、制度创新。

    提高待遇,就是要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要确保中小学教师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要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还要落实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教师补贴政策。另外,要加强督导,确保这些政策真正落实到教师的心里,让他们的脸上能充满笑容。

    二“改”,改革教师编制配备制度,要按照合理科学的师生比配备教师队伍,改革教师准入和离职制度,提高教师入职的学历,等等。要实行教师振兴行动计划,改革教师管理制度。

    三“育”,要振兴师范教育,培育未来的教师,培训现有的教师,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教师队伍。

    四“用”,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的最好方式是使用他们,给他们压担子、指路子、出点子、给位子、发票子,让他们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作出安排,拓宽他们的渠道。比如,要提高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中职学校设正高级职称。

    五“保”,要保障、保护。就是提供经费保障,过去经费更多是用于硬件改善,今后要更多用于人的全面发展,用于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就是依法保护教师合法权益,为贫困地区教师建好周转房,让他们工作学习有一个好的条件。

    六“尊”,全社会都提倡尊师重教。

    讲到第六点,陈宝生提高声调,动情地一字一句说:“我的说法是,要重振师道尊严!师道神圣,不可违反。”稍作停顿,他又进一步说道:“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违反了师道,迟早是要受到惩罚的。全社会要创造教师从业的宽松环境,教师也要自律、自警、自省、自爱,做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

    这几句铿锵有力的话,再次引来现场一片掌声。说完这“六字箴言”,15分钟的发言时间已到,陈宝生与记者们点头告别,微笑着走出人民大会堂。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