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06日 星期三
教育奋进之笔“1+1”走进北京
改革深下去 党建活起来
本报记者 康 丽

    “党建工作最怕的是上热、中温、下凉。”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东军在采访中对记者说。

    2018年是教育系统党建质量年,教育部已经部署全面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效果如何,如何破解“上热中温下凉”的难题?日前记者跟随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发布会采访团走进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高校,看他们创新党建方式,把党建与师生的学习和科研、与服务三农联系起来,真正让党建活了起来。

    把党支部建在基层最需要的地方

    “那是我这辈子吃到的最美味、最感动的面条。”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广锋感动地告诉记者。在科技小院工作期间,他连续4年驻扎农村一线,一次他忙得中午没顾上吃饭,村民知道后,自己家的饭不做,先给他做了鸡蛋面,放了5个鸡蛋,他在村民的热情“逼迫”下连吃了5碗面条。

    “村里的老百姓把我们当孙子、孙女看,我们也习惯去农户家里坐坐,了解他们的情况,我现在喜欢上了自己的这身‘泥土味’,毕业后我报考了国家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中心,希望能在更大的平台继续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

    像陈广锋这样“真刀真枪”扎根农村一线的学生党员在中国农业大学还有很多。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师生进驻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农家小院,零距离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群众亲切地称这个农家小院为“科技小院”。与此同时,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先后在曲周、梨树、建三江、乐陵、金穗和滦南科技小院成立研究生党支部,将党组织建到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的最前沿。

    “在王庄科技小院,帮助一位农民大哥给地里浇水,脸上被划了好几个血口子,才真真实实体会到农民的艰辛,也一直在想如何帮助农民减轻负担多赚些钱。”虽然还是学生,但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张书华自此开启了“致富带头人”模式。

    农民买的肥料配方不合理,张书华出技术还出钱,带领10位村民集资建起了测土配方施肥厂;好肥配好种子才有好效果,张书华从山东买了原种,再加上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亩产比邻村高200斤左右;单种小麦收效缓慢,为了改善种植结构,张书华带村民外出参观,选择种植能生吃的水果玉米。

    深入农村,面向农民,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小院党支部成为推动当地改革发展的主力军。2018年1月至2月,曲周科技小院党支部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十九大精神送到村 农技培训全覆盖”行动,覆盖了曲周县10个镇342个村。他们还与9个村党支部共同创办支教班46次,带给留守儿童更多关爱与知识;通过开设“田间学校”、举办“田间观摩”等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组织妇女识字班、舞蹈班,举办“三八节”“母亲节”晚会等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无独有偶,为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和社会贡献力,2010年北京农学院党委设计开展了学校100个党支部与农村100个党支部结对共建“双百对接”活动。活动持续至今,已成为“工作干得实、活动有特色、对接见成效、经验可推广”的学校党建工作特色品牌。

    在北京农学院的果树标本园现场,记者看到了果实累累的杏树,植保教师党支部书记张爱环告诉记者,学校植物保护系教师党支部就是因为红杏而与北京市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北寨村党支部对接共建的。

    “对接共建后,我们发现北寨村当地红杏品种单一、退化比较严重,果农们还在采用传统的果树种植方式。”

    张爱环为此邀请学校相关领域专家,为果农讲授果树病虫害防治知识和先进的种植技术,手把手进行杏树栽培与修剪技术培训,现场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为果农送去果树管理书籍和病虫害检测仪器设备。

    不仅如此,植保教师党支部为北寨村党支部开通了咨询电话与网络咨询平台。一次,北寨村大面积待成熟的杏果表面出现了“疤痕”,接到电话后,植保党支部教师带领学生及时核实病状,查找问题,提出救治方案,使红杏病害得到了有效缓解。

    几年来,北寨村红杏种植面积由几千亩迅速发展到1万亩,年产优质红杏100万斤,直接收入达到350多万元,北寨村因此有了“红杏第一村”的美誉。

    在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杨军看来,这才是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真正践行学校“把论文写在京郊大地上、把成果凝结在农民收获里”的社会承诺。

    发挥“头雁”引领示范效应

    如何破解长期困扰高校的党务和业务“两张皮”问题,实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成为重中之重。

    什么样的人能够肩负起学科带头人、党支部书记的重任,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带头人”?

    在中国农业大学,我们从学生、教师口中都听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委员康绍忠的名字。

    在一次去甘肃省民勤县的考察过程中,康绍忠发现,这里土地龟裂、极度缺水,村民们因没有水而纷纷逃离。

    2007年,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正式落地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东河乡王景寨,实验、生活条件都很差,但康绍忠和他的团队成员克服了种种困难,在这里建立了石羊河实验站临时党支部。

    在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牛俊的回忆中,实验站初建时,没有公用房,没有自来水,大家就和当地村民一起住在简陋的小平房,自己拉车取水做饭睡土炕,至于吃发酸的馒头、攀爬几十米深的水井,更是家常便饭。

    “康绍忠院士经常在团队里告诉大家,科研成果最终能在生产实践中得以应用,才能让最基层的农民兄弟受益。他特别强调,农业科技工作者要有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心系农民的担当与志向。这一点让我特别佩服。”牛俊说。

    “康绍忠院士作为‘党建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又深抓党建。”在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沈立峰看来,“康绍忠院士也下田,常带领学生在田间地头推动节水,定期开展党建活动,这就是一种言传身教”。

    11年时间,石羊河实验站临时党支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人,但那股精气神依然存在。用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曾任石羊河实验站临时党支部书记史碧娇的话说,“每去一次,重走老师们曾经走过的路,看着那些曾经寸草不生的地方变成绿洲,置身其中了解老师坚守的节水事业,感觉自己特别有成就感”。

    在各高校,像康绍忠这样的“双带头人”不是孤例。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师支部书记全部具有高级职称,40%由教授担任,其中摩擦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就是由长江学者周明教授担任。在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党支部“双带头人”比例达到100%,2012年以来有数十位党支部书记晋升为院长、副院长,支部书记成为在教师中受尊重、被羡慕的群体。

    创新党建打出组合拳

    “完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我们要打出一套组合拳。”教育部思政司司长张东刚在日前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如何打出组合拳,各地高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北京农学院党委每年安排20万元专项经费作为基层党支部开展“双百对接”活动的基本经费保障。对“双百对接”优秀项目进行评选表彰,及时巩固对接活动的阶段性成果,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学校还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教授制度,为落实北京市“京校十条”政策制定了“北农六条”,支持教师将科研成果直接在企业进行转化。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支部的研究生党员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十个一”模式,即一位研究生党员“驻一个科技小院、办一所农民田间学校、培养一批科技农民、研究一项技术、建立一个示范方案、发展一个农业产业、推动一村经济发展、辐射影响一个乡镇、完成一篇论文、组织好一系列活动”,以此创新党建工作模式。

    北京林业大学把编制《党的建设质量标准》作为突破口,构建起“标准+责任”的工作体系,确定32个党建责任主体,建立责任考评、正向激励、责任追究制度,探索“触及思想灵魂”的党课模式,组织基层党支部探索形成沙龙式、盲评式、论辩式、演讲式、论坛式、主讲主问主评式、体验式、分享式等8种稳定成型的党课新模式,实现“让有意义的事有意思有价值”的目标。

    “教育部将从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聚焦体制机制攻坚,二是聚焦提升组织力攻坚,三是聚焦教师支部建设攻坚。”谈及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提升的下一步打算,张东刚强调说。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