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06日 星期三
课程故事
我给一年级学生上节气课
曹永健

    去年9月,我申请教一年级,还创立了一间“萤火虫教室”。“让每一个生命发光”是我们的班级愿景,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以课程为路径,借以抵达远方,“节气之美”课程是其中之一。而每到一个新节气,“萤火虫教室”总会氤氲一种特殊的气氛——神秘、快乐、诗意。

    二十四节气本就是普通日子中的仪式,恢复它的仪式感,让学生体验其不同寻常是应有之义。从立春到立夏,每个节气前我都会组织一次“新闻发布会”,唤醒学生对节气的认知,从而对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充满期待。

    学生都爱听故事,二十四节气文化中有大量的传说、故事、典故,简直是一座富矿。谷雨时,我给学生讲仓颉造字的传说:传说仓颉造字,上天欢喜地降下谷子祝贺文字诞生,鬼因为再不能愚弄人们而在黑夜中哭泣,因此人们便把这一天叫作谷雨,并在每年的这一天祭祀中国文字的创造者仓颉。故事配以图片,学生们听得着迷。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课程设计也应遵循游戏化原则。席勒认为:“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节气课程就是让学生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成为一个与大地、自然、传统建立深刻关系的人。

    比如春分时,我与学生一起学唱《春分》歌曲,悠远、清新的旋律就这样朦朦胧胧地进入学生生命。“春分到,蛋儿俏”,学生们回到家,找来鸡蛋彩绘,给鸡蛋做各种“造型”,然后一家老小开展“竖鸡蛋”比赛。

    学生刘德凯在当天的“童心童语”中写道:“我第一次竖鸡蛋,没有竖起来,有一点灰心。我又竖了一遍。终于,鸡蛋立了起来。可是,我又有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在春分这一天鸡蛋能够立起来呢?”

    一个追问,不经意间埋下了一颗探索的种子。竖鸡蛋给学生带来乐趣,也带来科学的启蒙。

    同样是鸡蛋,清明时有另外的用途。“三月三,煮鸡蛋”。清明前后,学生与父母一起到野外挖野菜、做菜汤、煮鸡蛋。一蛋多“用”,学生吃下的就不仅仅是一个鸡蛋那么简单。

    节气课程带给学生一份对时序的敏感,对物候的欣然。生活在钢筋水泥包围的城市,因为节气课程,学生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柳树什么时候长出第一片新芽,燕子什么时候开始衔泥筑巢,春笋经历了多少努力往地面上突围……让他们多一份体验,增一份感悟。

    学者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文明的独特贡献。农民借助节气,将一年定格到耕种、施肥、浇灌、收割等农作物生长、收藏的循环体系之中,将时间和生产、生活定格到人与天道相应乃至合一的状态。

    这段话也道出了我开设节气课程的隐秘愿望:帮助学生与传统文化建立一种连接,让彼此通过课程“穿越”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作者单位系湖南省长沙市青园中信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