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多策略提升语文魅力
陈 南

    许多时候,在语文课堂上,一些学生学得比较吃力。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多少学生主动背诵积累?在看到一份礼物时,有多少学生静下心来阅读说明书,通过文字尝试探索?在经历一次内心的成长时,有多少学生想用文字记录下来?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尝试改进:

    第一,用学科的魅力吸引学生提升语文文化基础。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但为什么一些孩子在幼儿园会恰当使用反问句,到二年级做题就不会了?学生在平时经常用把字句、被字句,可为什么做作业时就不会转换了?不会做无非两个方面:其一,把语言转化成文字有困难,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识字的问题;其二,做题时把文字与语境分开了,没有联系生活的意识。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课堂有没有问题?是否课堂越来越花哨,过于追求大容量、大展示,忽略了学生原本的学情?是否我们学习语文的美好感受被练习代替?

    课堂上,教师要放慢教学节奏,让学生慢慢发现语文之美。比如,低学段我带领学生阅读绘本、学习生字,感受汉字的无穷变化以及变化之中的规律。学生在汉字的世界里畅游,学习如何在生活中能够认识更多的字、会写更美的字。同时,我们还背课文、古诗,从低段到高段一项一项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并不难,就在生活当中,用活动与学生一起体验语文的魅力。

    第二,用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语文自主学习意识。对于学生来说,要形成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一定与学生的心理体验有关。学生在一次次较好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又再次激励自己面对新的挑战,从而逐渐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成功的体验有许多方面,比如在班级人数处于50多人的大班额中,我们常常使用同伴互助的学习共同体建设,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从而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所以我们把课堂中的大班额形式分成小的学习共同体小组,在班级激励性评价中,专注小组建设、小组评价,激励更多学生在小组中表达,或者代表小组表达。

    第三,在活动体验中,激发学生用语文参与社会发展。能够把自己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样的学习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升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写一则倡议书,粘贴出去,让学生产生社会责任感;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我们开展辩论赛,把自己的道理讲出来,学会解决问题;还开展丝绸之路以及“一带一路”的综合活动,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中,感受中外之间的联系。一个个活动的开展,学生不仅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更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四小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