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设计一种素养表现型作业
李 静

    如何让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通过作业的完成深度落实?我们通过研究“学习信息与资源、任务与活动、展示与评价”等项目,创新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式,开展基于素养表现的案例探索,促进学习可见化、生活化、生命化。

    研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作业改革。以数学学科为例,知识点的高度抽象是数学的特质,教师精设练习是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在认识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形成技能。比如,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后的作业设计(见右图):

    三个问题既渗透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又关注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提升,尤其是让学生用字母算式表示规律的设计,便于学生总结算式规律和在解题中运用规律。

    逻辑思维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的思考活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数学素养的形成尤为重要。提高学生逻辑思维,需要教师设计作业时注重学生判断与推理能力、思维有序性、建模思想的培养。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判断,如这次考试能否合格、上衣与裤子搭配是否合理等,判断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数学学习存在较多的概念与定理,通过对概念和定理的判断、推理能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给出算数结果和两个因数的一部分,让学生推理出完整的结果和因数(见右下图)。这样的推理性作业有一定难度,实践中学生却乐于尝试。教师适时设计这样的作业,对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是有益的。

    所谓思维的有序性,就是在解决问题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思考、操作的思维方式。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序性,教师可以在设计作业时有意识地体现。比如在认识大数的概念后,让学生利用3、5、7三张数卡摆出不同的三位数。如果学生不按照一定的顺序摆,那么摆出来的数字很可能会有重复或者遗漏。如果按照从大到小、从最高位摆起就能避免重复和遗漏,并快速摆出来。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的有序思维得到提升。

    建模思想作为基本的数学思想之一,可以让学生感知模型、理解模型,在实践中应用模型解决数学问题。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构建相似的、变式的、开放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借助问题情境建立模型,体会模型产生的过程,从而应用模型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率”后教师设计的开放题目:足球比赛时,学校为学生准备的饮料有24箱可乐和26箱雪碧,每箱都是24瓶。作业要求学生统计饮料数量,并联系生活中可以用乘法分配解决的问题,编一道题目考考同桌。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尤其是编题的过程就是强化建模思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感受数学的奥妙,还能加深理解数学建模思想,增强学生数学建模的应用意识。

    数学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应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全程,在作业中落实数学思想是每一个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作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渠道,作业这个习以为常的教学环节值得每个教师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