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03日 星期三
区域观察
走教,搅动均衡“一池春水”
本报记者 孙和保

    早晨7点半到校,在安排好教学点相关工作后就去中心校“走教”,结束后再返回教学点。这是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大贵口教学点负责人兼偏桥子中心小学音乐教师高扬一天的行程。

    偏桥子中心小学以及两个教学点,每周都有高扬忙碌的身影。像高扬这样在乡镇范围内进行“走教”的教师,穿梭在双滦区最偏远的各个教学点,他们保障了教学点最缺乏的音体美课程的开足开齐,把美育的种子撒在乡村的角角落落。

    将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打破校际界限,实行教师“跨校上课”。这是田晓风在2011年担任双滦区教体局局长两年后推出的举措,经2013年9月先期试点,2014年3月在全区推广音、体、美学科教师进行“走教”。

    “2013年,双滦区成为河北省首批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但对标先进地区,全区的义务教育发展距离真正高水平的均衡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从教师、校长到乡镇长再到教育局长身份的转变,让田晓风对教育有着更深刻的认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演进,城区学校形成巨大‘虹吸’效应的同时,农村学校逐渐被边缘化。”

    由于规模小、在校生人数少,村小和教学点无法完全配齐配足艺术学科教师。为破解这一难题和瓶颈,双滦区教育人转换思路、因地制宜。“转换思路”,即无法补充就依靠内部挖潜,整合现有资源,实行城乡教师统筹使用、城乡学校良性互动;“因地制宜”,即相比其他县区,双滦区面积较小,教师往返城乡上课成为可能。

    基于区域的现实因素,“走教”便应运而生。为规范“走教”的开展,区教体局颁发了《双滦区音体美教学“走教”实施方案》,对走教的形式、制度、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一是根据“走教”次数和路程,为教师提供一定的交通补助,每月50-200元不等;二是实施“捆绑考核”。采取学生问卷调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对“走教”教师进行量化打分。将“走教”教师的教学成绩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当中,在评先选优、晋职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三是区教体局依据过程性管理、教学成绩、专业竞赛、活动评比等,定期评选“优秀‘走教’教师”,调动教师参与“走教”的积极性。

    “‘走教’只是让教师在区域内‘动’起来,但如何让教师发自内心‘走’下去,让一方‘活’起来。”为了激发“走教”教师群体的内驱力,田晓风多方筹集资金,把村小、教学点建设成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无论是学校硬件设施还是校园文化、课程开发,都让“走教”教师流连忘返。

    前营教学点共有师生110人,作为第四小学所辖的教学点,校长孙艳坤借助校外的一片杨树林,把沙袋、蹦床、木桩、石桌、池塘等放入其中,并取名为“趣园”。每当课间、放学后“趣园”成为学生最喜爱的地方。不止如此,学校结合地缘资源优势,开发一系列校本课程,如利用毛毛草、玉米秸、五谷杂粮、树叶制作精美的图画,利用学校的空地种植瓜果蔬菜……学校已成为师生成长的“乐园”。

    在三岔口教学点的操场上,刚刚分配来的女教师王雪斐带领全校25名学生做游戏,笑声、追逐声、打闹声氤氲在校园的上空,给寂静的乡村带来一丝生机。大庙中心小学校长孙亚辉没有因为人少而疏于管理,干净的食堂、整洁的教室、温馨的宿舍,让学校充满生机。孙亚辉坚信,“学校无大小,心里装着孩子,教育就大了。”

    “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里一样的教育,不只是享受到优秀师资和资源,更应该让农村孩子在心里能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注,甚至有城里孩子没有的优越感与幸福感。”田晓风说,“不让身处边缘的孩子边缘化,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必由路径。”

    就这样,双滦区教体局又把“走教”细分为“小走教”和“大走教”。“小走教”是乡镇内部优质资源共享,打破小学幼儿园的界限。“大走教”包括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三年、学科送教下乡、帮扶团队送服务上门、活动中心科技小组下乡开设社团活动、初中到农村小学开展学生家长大讲堂活动等。

    今年已经是双滦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李亚娟在偏桥子中心小学支教的第二年,农村孩子的淳朴、热情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化作她课堂上的动力。因为专业素养好,学校在委以重任的同时,通过去教学点上示范课、主题发言等带动越来越多教师的专业成长。找到职业幸福感的李亚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留在农村”。

    教育事关每一个家庭,因此在推进“走教”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阻力。“实验小学的家长知道李亚娟要到农村支教,人为设置许多障碍。”田晓风回忆道,“我们理解孩子父母,但教育涉及整个区域而不是一个家庭”。

    为弥补小学师资力量不足,双滦区还整合了部分中学教师参与到小学的“走教”活动中。“最初,中学教师到小学‘走教’我很不理解,学段的衔接性、学科知识的差异可能会让‘走教’变成形式,成为‘拉郎配’。”区教体局副局长安国栋那时还是承德市第三中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但几年过去,随着“走教”效果的显现,他成为最坚定的拥护者以及深度实践者。

    喜欢书法、美术的承德市第三中学数学教师刘源海已经坚持“走教”四年,他通过让孩子析写《弟子规》等,把个人爱好影响到越来越多的孩子。“不能只满足于弥补师资的不足,还要打通中小学学段的壁垒,让不同学段的教师相互交流、碰撞,在获得专业成长的同时,更关注孩子的成长。”看到“走教”强劲势头,安国栋把区域内学校整合成三个片区,每个片区涵盖中小学、幼儿园,通过教师“走教”实现“手拉手”发展。

    “接下来,我们会在每个教学点安装录播室,通过视讯平台让城区学校与教学点进行点对点对接,形成精准帮扶,实现每个片区内师资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优化教师“走教”的方式,放大‘走教’的资源效益,让‘走教’搅动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一池春水’。”田晓风说。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