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
教育世家
情系山区教育的三代“吴老师”
吴建超

    在吴城商代遗址有这样一家人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一直扎根在偏僻的山区,祖孙三代用无限爱心谱写了一曲乡村教育“爱的赞歌”。

    退伍不褪色,立志把学办。吴进元是一名退伍军人,抗美援朝结束之后,于20世纪50年代末回到原籍。看到家乡的一穷二白,他疼惜父老乡亲子女众多而家庭贫困,更心疼孩子们到了读书的年龄却无学可上。于是,他找到大队书记恳求:我想办个小学堂!书记既惊讶又怀疑,因为他当初参军时文化水平不高,家里还有许多人要养活。但是吴进元一再央求:“您就让我试试吧,我在部队学过知识,我还可以边教书边自学。”“可是我们没有教室。”“我来想办法。”“你也没有工资啊。”“我可以不要!”

    说干就干,村里的祠堂打扫干净用来当教室;各家拼凑来的柜子凳子当桌椅;去公社和中学讨点纸张粉笔做文具。第一代“吴老师”就这样开始了教书生涯。

    吴进元也许算不上正式的教师,但他却下定决心、克服重重困难去教没有半点知识基础而且年龄参差不齐的孩子们。他一路教书一路自学,这边给学生上课,那边还要给学生当保姆。放学了,吴进元仍在学堂里,那是他在认真批改作业;夜深了,他家里还亮着油灯,那是他在刻苦钻研课本。昏暗的灯光映照着他瘦削的身影,两鬓的微白难掩他劳累的身心,寒来暑往,他为学生操碎了心。

    漫漫教学路,深深校园情。后来,吴进元因为身患重病无法继续从教,可他依然没有忘记对家乡教育的热爱,没有忘记村民对他的殷切期盼,更没有忘记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于是,他强烈要求长子吴友根继续他深爱的教育事业。吴友根从18岁开始就在吴城乡路口小学任教,这是全乡最偏远的学校。47年来,吴友根以校为家,从教师到校长,一直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作为教师,他的学生成绩在统考中遥遥领先,他的学生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分布社会各行各业;作为校长,他尽心竭力管理好学校,让学校多次被表彰,因为缺少年轻教师,他就算是上了年纪还努力自学电脑知识,独自处理繁杂的教育事务。

    上班日,吴友根中午从不回家休息,因为他要照顾众多的寄宿学生吃好饭,饭后他还要抓紧时间为后进生“开小灶”。双休日,他会早早地约好几个留守学生到他家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为学生辅导功课,从来不收一分钱,还为他们提供可口的午饭……

    吴友根爱学生,也爱教研。几十年来,他坚持不懈地钻研教学夯实基础,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多次指导学生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奖,他先后获得全国素质教育先进个人、省师德教育标兵、市模范教师、县教育楷模……10年前,县电视台就以《用爱与热情写亮人生》、市教育电视台以《热衷乡村教育的“老黄牛”》为题对他进行采访,多家媒体对他做过专题报道。

    6年前,吴友根也到了花甲之年,本来是安享晚年含饴弄孙的时刻,可他依然放不下心中挚爱的三尺讲台,上级领导和附近村民更是不断挽留。如今,临近古稀之年的他,依然用热忱与激情在偏僻的乡村校园里绽放着对教书育人深深的爱。

    秉承家族志,青春赋教育。重点大学本科毕业后,听说乡镇的教学点缺教师,吴友根的儿子吴艳清放弃外面的高薪,毅然回到了家乡,当起了代课教师。在2015年省招统考中,他笔试面试全市双第一,在“三支一扶”中又是全市第二,本来可以挑离市区近的学校,但是为了教学点不再缺教师,为了延续长辈对家乡教育的热爱,为了报效这里的乡亲父老,他最终选择回到那个祖辈待了一辈子的教学点。

    年轻的吴艳清虽然教龄不长,却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呵护。他牺牲许多闲暇时间无偿去辅导学生;他一次次走访学生家庭尤其关爱困难学生;他爱好教育写作,多篇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他指导的学生作文也频频见诸各类金牌少儿刊物并获奖。他总说:“当老师如果不用心,那会对不起良心。”

    情系山区教育,三代园丁情怀。三代“吴老师”在平凡中用满腔的热忱来倾诉对偏僻而秀美家乡的无限热爱;在清贫中,用始终的坚守来书写对祖国边远地区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樟树市吴城乡湛溪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