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15日 星期三
局长专栏
义务教育均衡的“新共同体”模式
徐 晖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局局长

    为破解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困境,许多地区通过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点对点扶持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并取得良好效果。然而,随着新校不断增多,名校负担日益沉重。同时,名校集团化发展对周边学校也形成一定的挤压,使区块教育生态受到影响。

    为此,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秉持多方协同参与、共商共建共享的教育治理理念,从“依校施策”走向“依片施策”,探索构建教育“新共同体”,通过结构性优化每一个区块教育资源,从而带动全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新共同体”理论源于江干区对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的思考与分析,并带有名校集团化的“基因”,其内涵可从三个方面阐释:

    注入资源多样化。与名校集团化办学只有名校单一资源注入不同,教育“新共同体”有多种优质资源注入,如名校、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力量等,丰富了资源类型,拓宽了资源供给,为学校自我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教育治理多元化。教育“新共同体”强调和尊重成员校的办学特色与发展实际,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新共同”体内形成平等、合作、协同的治理格局,促进优势互补。

    效益拉动整体化。目的不是办好一所学校,而是以一个街道或乡镇为单位,对区块内所有学校进行合理规划,通过理念、资源、管理、成果共享,促进“新共同体”内每一所学校发展,整体拉动各区块教育水平。

    江干区根据各区块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在区域内打造了五类教育“新共同体”。

    名校新校共同体。通过输入名校办学理念、优质管理团队和教师资源,使名校新校在师资调配、课程设置、管理标准、考核评价等方面实现合理统筹,抬高新校办学起点。

    教师研训共同体。教育“新共同体”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引进知名特级教师工作室,通过开展教研和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发展。这一类型适合在学校管理比较稳定,但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的区块推行。

    区域联盟共同体。一个街道内中小学结成教育联盟,实现多校联动,抱团发展。这一类型适合学校数量适中、规模不大,虽有特色但难以形成社会影响力的老城区。区域联盟共同体集聚学校资源和发展合力,有助于形成区块教育品牌。

    院校合作共同体。由高校或科研机构深度介入,全盘托起一个街道(乡镇)的中小学,从学校文化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提升等全方位实施管理。这一类型适合于城市化快速推进、新校集中交付的区块,或缺少名校资源、学校整体质量不高的区块。

    跨体制校共同体。有“公办民助”和“民办公助”两种方式。“公办民助”,即由优质民办学校扶持新建公办学校发展;“民办公助”,即由品牌公办学校托管办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差的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

    作为名校集团化的迭代产物,教育“新共同体”初步实现了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但同时也面临更新、升级的挑战。为更大程度上调动学校办学积极性,江干区开始探索“学校集群”和“专业集群”发展模式。前者由教育行政部门发起,一个核心成员牵头,若干学校因自身发展需要自主参加;后者则以同类主题或项目研究为纽带,由学校自发参与组建而成。

    目前,江干区已成立儿童哲学、教育戏剧、项目式学习等十大专业集群,以及濮家小学教育集团等学校集群。这些集群进一步推进了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治理理念的教育“新共同体”研究与实践,抬高了区域学校底部,帮助薄弱学校实现了华丽转身。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