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06日 星期三
好课实录
借小故事讲大道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读懂策略
田 玲

    教学背景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是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通过3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因此,我重在引导学生梳理情节、鉴赏讽喻手法的同时,以文带言,学习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实录

    读懂题目,在问题中激发兴趣

    师: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战国时齐国的邹忌是怎样巧妙劝谏的。

    生:邹忌含蓄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建议。

    师: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委婉规劝?

    生1:讽。

    师:现在“讽”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2:讽刺,嘲讽。

    师:古今异义,记住这个词“讽”。针对题目,你认为应该讲清楚哪些问题?

    生3:邹忌为什么要讽齐王?

    生4:怎样规劝的?

    生5:规劝成功后有什么作用?

    ……

    读懂文本,在答疑中厘清“情节”

    师: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本,看看能不能自行解决这些疑问。同时,试着梳理一下故事情节。

    生:邹忌委婉劝谏的起因是和徐公比美。

    师:比美为什么要劝谏呢?要经得起追问,思考深入一点。

    生1:他发现事实上自己没有徐公美,可是自己的妻子、小妾和客人都说自己比徐公美,这些人都是有私心的,于是就去劝谏了。

    师:我们一起来继续探究刚才的问题——劝谏的起因。先看看邹忌思考了几个方面?

    生2:3个。他先想到了妻子,妻子认为邹忌比徐公美,不是自己真的比徐公美,是偏爱他……

    师:你刚才用了第三人称,又说自己,这样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就混在一起,意思就表达不清楚了。而人称必须一致,建议你把自己当成善于思考的邹忌,用第一人称来讲,好不好?

    生2:好的。我先想到我的妻子,她之所以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因为偏爱我;再想想我的小妾,她之所以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因为畏惧我;最后想想客人,他之所以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因为有求于我。

    师:你讲述得很有条理。首先、再、最后,这几个词语让你的讲解层次清晰。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者……也”是哪种句式的标志?

    生(齐说):判断句。

    师:刚才我们没有要求翻译,他讲得很清楚,用词也值得称赞。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可以怎么讲?

    生3: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小妾认为我美,是畏惧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有求于我。

    师:同学们,这两位同学把“美”在这里当什么意思讲的?

    生(七嘴八舌):认为美!认为……美!

    师:圈起来,这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那么,邹忌为什么从这3个方面思考?能不能换一下思考的顺序?

    生4:因为他前面问了这3个人,不能换顺序。

    师:也就是说,这是前后照应,我们平时写作文也要求做到这一点,所以不能换。

    师:善于自省还不够,邹忌还很善于思考,这才有了前面我们说到的“三思”,从比美的小故事中,他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5:邹忌从比美时妻子、小妾和客人都没有说真话这件事中,明白了说真话不容易这个道理,认为国君肯定受到的蒙蔽更多,于是决定委婉地劝谏。

    师:所以,我们想问题的时候不要仅仅浮于表面,而要多几次追问。我们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生6:用什么方法规劝的?取得了什么效果?

    师:三思之后,邹忌由家事联想到国事,决定入朝见齐威王。见了之后,怎么劝才能算是委婉呢?如何说才能让齐威王采纳建议呢?大家说说看。

    生7:用了类比的方法,用家事类比国事,通过自己的经历联想到齐威王的处境。

    师:能不能说得具体一点?比如以“妻私我”类比“宫妇私王”。

    生7:以“妻私我”类比“宫妇私王”,以“妾畏我”类比“朝臣畏王”,以“客有求于我”类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让齐威王明白,自己所受的蒙蔽已经很深了。对于邹忌所悟,没有清楚说出,直接说出齐王所受的蒙蔽,就有些突然。

    师:前面的类比讲得很清晰,最后一句画龙点睛,说出来劝谏的目的,很好。下面,请一名同学扮演现代版邹忌,委婉劝谏,我们都来做齐威王,如果他哪些用词欠妥,就帮他修正提升,做一个明君。

    (学生演示)

    师:能广开言路、察纳雅言的君主,一定是明君。我们再看看齐威王“三赏”之下,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生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讲讲?

    生8:刚开始下命令的时候,群臣纷纷面圣进谏,门……

    师: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我们今天依然在用,这篇文章就是它的出处。意思是门前和庭院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形容人多。大家圈起来批注一下。

    生8:刚开始下命令的时候,群臣纷纷面圣进谏,人来人往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时不时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什么可进谏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

    领悟主旨,了解《战国策》的特点

    师:“纷纷”“人来人往”这两个词用得很好,生动形象。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呢?

    生:因为开展“三赏”以后,各种弊端都被提出来了,肯定也改正了。

    师:老师觉得不仅仅是弊端被除掉了,也会有一些好的建议被采纳,促使国家更加富强。用四个字来讲,就是“兴利除弊”。这样一来,国富民强,其他国家一看齐国越来越强大了,就来朝见,与之交好。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考虑。

    生1:这些都是在朝廷上完成的,没有打仗,所以说“战胜于朝廷”。

    师:很好,请同学们看着板书试着小结一下文章内容。

    生2:这篇文章讲述了邹忌和徐公比美“三比”“三思”之后,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给齐王进谏,齐王下令“三赏”,最终“战胜于朝廷”的事。

    师:我们还可以再凝练,这篇文章选自哪里?

    生(齐):《战国策·齐策》。

    师:策,组词的话,你会想到哪些词语?

    生(七嘴八舌):政策,策略,出谋划策。

    师:既然是策略,给君主出谋划策,那重点应该在邹忌的家事还是国事?

    生3:国事。

    生3:这篇文章讲述了邹忌由家事想到国事,给齐威王委婉进谏,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建议,广开言路、察纳雅言,使国势强盛的故事。

    师:突出了重点。再想想,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生4:只有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才能不断改进,越来越强大。

    师:通过这个故事,结合之前我们学过的《唐雎不辱使命》,可以窥见《战国策》的一些特点。首先看,战国策中的人物,你觉得有什么特点?

    生5:人物鲜明。

    师:是的,唐雎和秦王、邹忌和齐威王,都让我们印象深刻。

    生6:故事情节生动。

    师:我们常说,小故事大道理,用题目中的一个词来说?

    生(齐):讽。

    师:也就是说,善于讽喻,借小故事讲大道理。

    师:最后,老师想知道,邹忌善于反思,能从家事想到国事,委婉劝谏,同学们有没有“学文及己”得到一点启发呢?

    生7:遇事要多想想,才能举一反三。

    师:学习也是如此。

    生8:能接受批评,听取他人意见,会帮助我们取得成功。

    师:齐威王就是听取了邹忌的意见,才“战胜朝廷”的。所以,小故事的大道理,只有触动我们,才是真正的收获。

    (作者单位系陕西省宝鸡高新中学)

    课后点评

    点评人:吉林省特级教师张玉新

    田玲老师执教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借鉴:

    一是主问题突出,课堂教学进程思路清晰。比如,本节课第一个环节就是充分理解课文题目,抓住了“讽”与“纳谏”这两个有因果关系的词语,让学生充分阐释,而学生的阐释又建立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前提下,所以这个问题的设置看似随意,却体现出教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前进入文本,为课堂的对话、讨论的开展埋下了伏笔。

    二是创设情境,课堂交流生动流畅。文字就是最好的情境,尤其本课具有“情节”的性质,既有生活场景又有宫廷生活的场景,这都是让课堂生动的条件。教师不仅抓住了这些特点,还通过学生朗读、模仿表演来突出“情节”性,使课堂始终在生动、流畅的旋律中,就是讲文言文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典型文句翻译,都是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进行,学生不觉得这些“生僻”的知识有难度,反而津津有味。

    当然,本节课有一个小问题,即对类比推理的处理,学生提出了,教师也点到了,却没有进行重点分析。

    总之,这节课教师既教了知识,又教了章法,联系了阅读与写作,还有跨学科的融会贯通。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