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06日 星期三
我的课程观
重构学校教育生态
黄群芳

    疫情背景之下,教师线上授课,学生居家学习,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我们应该承担什么角色?要表达怎样的担当?要实现怎样的转型?武汉市第三中学审慎地给出了“答卷”。

    更新教育观念

    在线教学,让所有教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为学技术重新做回学生。在线教学需要制作PPT、录制视频,还要使用各种交互手段来实现课堂的丰富性。这些都难不倒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三中教师。他们不论年纪大小,都在不断刷新自己的技术水平,不断创新课程内容和形式。很多教师坦言:在线教学让课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教育生活也进入了新的境界。

    以生为本打造“四有”课堂。为了保证线上课堂最高参与率与最大吸引力,教师全力建设“四有”课堂:有趣,即课程内容丰富有吸引力,上课形式学生喜闻乐见并不断变化,同时尽可能满足学生需求;有料,即授课内容有价值感和思维张力,设计精巧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有品,即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把共同抗疫的现实情境变成人生大课,用正能量和思考力滋养学生;有序,即课前导入有音乐或视频,课堂授课、讨论、展示、答疑交错进行,课后作业简洁明确,网络批改及时。

    放手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疫情期间为了提升学生自律意识和能力,班主任做了许多尝试:提醒并鼓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教师放手;学生轮流管理班级,在此过程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上麦讲题,互动交流;发挥家庭良好的教育作用,搭建家庭、学校教育一体联动的平台、机制和内容,引导家庭深度转型,走向真正的家校旋律同频共振,共建“学习型家庭”。

    重构课程内容

    学校始终把育人目标摆在第一位,“育人”比“育分”重要,“做人”比“做题”重要。疫情期间大规模在线教学,学校针对在线课程的目标、结构设计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并进行了重构。

    将疫情与学科课程整合。几乎每个学科都成功地将学科内容与疫情进行了整合。生物学科从生物的角度解读新冠病毒的相关知识,并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预防方式;语文学科建构了“足不出户,心系天下——封城素材积累与写作”的作文专题,引导学生直面灾难,培养生命意识、理性思考、判断能力、责任担当等素养。

    增设“关注疫情”课程。高一年级文科班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演讲,讲述疫情发展过程中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和想到的,教师通过评点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学会求是,培养家国情怀、悲悯情怀。

    定期举行空中班会。各班通过每周一次班会课学习逆行者精神。空中班会形式多样,讲故事、演唱抗疫歌曲、朗诵学生创作的抗疫诗歌,还邀请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做分享。

    开展居家抗疫展示活动。学校号召学生通过拍视频和照片,记录疫情期间居家生活,丰富居家抗疫形式。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为了疏导疫情对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学校定期将录制的心理辅导视频发到群里,让学生可以随时观看、随需选择。班主任密切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并做好疏导工作。

    革新评价方式

    在线教学开展以来,学校的评价方式也在悄悄发生改变。

    对学生的评价由学生自己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课堂互动、作业展示等活动互相评价,以此激励学生相互学习,见贤思齐。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由学生进行。教师直播课堂上收到鲜花和点赞就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每周向学校推荐教师好课由学校向全校进行公示。

    对师生的评价更重视定性评价、鼓励性评价。学校大力宣传在线课程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定期在学校公众号进行推介,在宣传的同时对年级、班级和备课组行之有效的做法进行分享。

    随着疫情好转,在线教学也渐入佳境。于学生而言,这是一次全新的学习生活体验;于教师而言,这是一次全新的教育生命成长;于学校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管理生态。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将是教育走向新生态的又一起点。

    (作者系湖北省武汉市第三中学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